黃本立東遊贈別

· 梁寅
楚邦才子燕臺客,萬里還山復出山。 江漢總歸滄海里,方蓬遙在白雲間。 將趨金馬陳三策,卻從樓船定八蠻。 遠道應能念林叟,年年秋草映柴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楚邦:指楚國,這裏泛指南方地區。
  • 才子:有才華的人。
  • 燕臺客:指在燕臺(古代燕國的都城)的客人,這裏泛指北方。
  • 萬里還山復出山:形容行程遙遠,多次往返于山川之間。
  • 江漢:指長江和漢水。
  • 滄海:大海。
  • 方蓬:指方形的蓬草,比喻隱居的地方。
  • 白雲間:指高遠的地方,常用來形容隱士的居所。
  • 金馬:指金馬門,古代宮門名,這裏指朝廷。
  • 陳三策:陳述三條策略,指提出建議或計劃。
  • 樓船:古代大型戰船。
  • 八蠻:指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 林叟:指住在林中的老人,這裏可能是作者自指。
  • 柴關:柴門,指簡陋的門戶。

翻譯

南方纔子,北方客人,你萬里迢迢,山中歸來又離去。 長江漢水,終將匯入大海,你隱居的地方,遙遠如在白雲之間。 你將前往朝廷,提出三條策略,又隨戰船,平定邊疆的八方蠻族。 遠行的你,是否還會記得林中的老人,每年秋草黃時,我依舊守着這簡陋的柴門。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才子的遠行與歸來,以及他與隱居老人的深情。詩中,「楚邦才子燕臺客」展現了才子的身份與行程的遼闊,「萬里還山復出山」則生動地描繪了其旅途的艱辛與頻繁。後文通過「江漢總歸滄海里」與「方蓬遙在白雲間」的對比,既展現了自然的壯闊,又隱喻了才子的志向與隱居的理想。結尾的「年年秋草映柴關」則透露出老人對才子的思念與期盼,情感真摯,意境深遠。

梁寅

梁寅

梁寅,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餘市下村鎮)人。明初學者。元末累舉不第,後徵召爲集慶路(治所在今江蘇南京市,當時轄境相當今南京市及江寧、句容、溧水、溧陽、高淳等縣地)儒學訓導,晚年結廬石門山,四方士多從學,稱其爲“樑五經”,著有《石門詞》。《明史》有傳。 ► 2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