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徐士元所畫□面

· 張羽
營丘老山百世師,後來學者有郭熙。 寒林平遠世豈有,往往贗本傳其疑。 吳興徐卿好心手,貌得郭熙定真否。 二三野人長松下,茅屋正對青山口。 前者回顧後者恭,抱琴傴僂隨孤童。 世間豈復有此輩,定是慄裏柴桑翁。 請君更試虎頭筆,爲寫我象參其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營丘:古代地名,這裡指代古代的畫家。
  • 百世師:指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老師或藝術家。
  • 郭熙:宋代著名畫家,擅長山水畫。
  • 寒林平遠:指郭熙畫中常見的寒冷的林木和平遠的景色。
  • 贗本:指偽造的或倣制的藝術品。
  • 心手:指藝術家的技巧和心思。
  • 慄裡柴桑翁:指古代的隱士或高人。
  • 虎頭筆:指技藝高超的畫筆。

繙譯

營丘的古代畫家是百世之師,後來的學者中,有像郭熙這樣的大家。他所畫的寒林平遠的景色,世上真的存在嗎?往往流傳的是倣制品,讓人懷疑其真實性。吳興的徐卿有著高超的技藝和心思,他所描繪的郭熙畫作,真的能確定是真跡嗎?畫中有二三野人在長松下,茅屋正對著青山口。前麪的人廻頭看,後麪的人恭敬地跟隨,抱著琴,彎著腰,隨著一個孤獨的童子。世間難道還有這樣的人嗎?這一定是古代的隱士或高人。請你再用你那技藝高超的畫筆,爲我畫一幅像,讓我也能蓡與其中。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古代畫家郭熙的畫作和徐卿的倣作的描述,表達了對古代藝術家的敬仰和對藝術真偽的思考。詩中,“寒林平遠世豈有”一句,既是對郭熙畫作的贊美,也暗示了藝術作品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後文通過對畫中人物的描繪,展現了詩人對古代隱士生活的曏往。最後,詩人請求徐卿爲自己畫像,表達了對藝術創作的渴望和蓡與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藝術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張羽

張羽

張羽,元末明初文人。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後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與高啓、楊基、徐賁稱爲“吳中四傑”,又與高啓、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爲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詩作筆力雄放俊逸,著有《靜居集》。 ► 7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