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懷並引
讀禮鬆楸間,並讀論孟語。
始知精一脈,乃在不踰矩。
所欲惟從心,危微寧異睹。
形色性命合,鄒孟真學魯。
直養開一關,作聖如導瞽。
上達在下學,剛大豈襲取。
求一惟忠恕,爲已當學古。
日用精義足,默識敢自沮。
不然內外岐,空談竟何補。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鬆楸(sōng qiū):指墓地上的樹木,常用來代指墓地。
- 論孟:指《論語》和《孟子》,均爲儒家經典。
- 精一脈:指精深的學問或思想體系。
- 不踰矩:不超越規矩,指行爲合乎規範。
- 危微:危險和細微,指事物中的潛在危險和微妙之處。
- 形色性命:指人的外在形態、顏色以及生命和命運。
- 鄒孟:指鄒衍和孟子,均爲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 直養:直接培養或修煉。
- 導瞽:引導盲人,比喻指導無知者。
- 上達:指達到高深的境界或理解。
- 下學:指基礎的學習或教育。
- 剛大:堅強和宏大,指人的性格和志向。
- 襲取:繼承或模仿。
- 忠恕:忠誠和寬恕,儒家提倡的道德準則。
- 默識:默默地記住或理解。
- 內外岐:指內在和外在的分歧或差異。
翻譯
在墓地的松樹和楸樹間閱讀《論語》和《孟子》, 我才明白精深的學問,關鍵在於行爲不超越規矩。 所追求的只是隨心所欲,危險和細微之處難道會有不同嗎? 人的外在形態、顏色以及生命和命運是合一的, 鄒衍和孟子的學問真是深奧。 直接培養和修煉打開了一扇門, 作爲聖人的指導就像引導盲人一樣。 達到高深的境界需要從基礎學習開始, 堅強和宏大的志向豈能僅僅靠模仿得來。 追求完美在於忠誠和寬恕, 爲了自己應當學習古代的智慧。 日常生活中的精義足以讓人滿足, 默默地記住和理解,豈敢自我沮喪。 否則,內在和外在的分歧,空談又有何補益呢?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在墓地閱讀經典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儒家學問的深刻理解和自我修養的追求。詩中,「不踰矩」、「形色性命合」等表達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同時,通過對「直養」、「上達」等概念的闡述,強調了個人修養和學問追求的重要性。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識和對道德修養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