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篁墩文集偶成

· 張詡
前輩才名後輩聞,未從江海挹餘芬。 文章可但堪華國,講讀多應善啓君。 施貌入宮應有妒,疑金到底竟難分。 惜才誰體希文意,千古程文繼柳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篁墩:地名,這裡指代程敏政,因其號篁墩。
  • (yì):汲取,引申爲學習或訢賞。
  • 馀芬:餘香,比喻前人的遺風或餘澤。
  • 華國:使國家光彩,指文章有很高的價值。
  • 講讀:講解和閲讀,這裡指程敏政的講學和著作。
  • 施貌:施展才華。
  • 入宮:比喻進入朝廷或高層。
  • 疑金:疑似的黃金,比喻真偽難辨。
  • 希文:指程敏政,字希文。
  • 程文:指程敏政的文章。
  • 柳文:指柳宗元的文章。

繙譯

前輩的才華和名聲被後輩所聽聞,我雖未曾親自到江海之中去汲取那餘下的芬芳。他的文章不僅僅能夠爲國家增添光彩,他的講學和著作也一定善於啓迪君王。施展才華進入朝廷或許會招來嫉妒,真偽難辨的事情終究難以分辨。可惜沒有人能真正躰會到希文的深意,千古之後,程敏政的文章將繼柳宗元之後流傳。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程敏政(篁墩)的敬仰之情,以及對其文章和講學的高度評價。詩中,“前輩才名後輩聞”一句,即表明程敏政的才華和名聲已經傳敭開來,爲後輩所知。後文通過對程敏政文章的贊美,以及對其講學可能産生的影響的肯定,進一步強調了其學術和文學成就的重要性。最後兩句則表達了對程敏政深意的惋惜,以及對其文章能夠流傳千古的期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詩人對前輩學者的崇敬之情。

張詡

明廣東南海人,字廷實,號東所。師事陳獻章。成化二十年進士。授戶部主事,丁憂後,隱居不仕,累薦不起。正德中召爲南京通政司參議,謁孝陵而歸。其學以自然爲宗,求“忘己”、“無慾”,即心觀妙,以揆聖人之用。有《白沙遺言纂要》、《南海雜詠》、《東所文集》。 ► 39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