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和王虞石侍御正月十四夜宴集之作

車塵冉冉鼓闐闐,九陌花枝助笑妍。 彩筆夜光先綺閣,玉壺春色映璚筵。 誰占星聚銀屏裏,喜借霜威火樹前。 聽罷踏歌元寡和,鐵驄歸去步非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闐闐(tián tián):形容聲音洪大。
  • 九陌:指京城大道。
  • :美麗。
  • 彩筆:比喻文才高超。
  • 夜光:這裡指夜裡光芒閃耀的物品。
  • 綺閣:華麗的樓閣。
  • 玉壺:酒壺的美稱。
  • 璚筵(qióng yán):豐盛的筵蓆。
  • 星聚:指星星聚集,這裡形容人聚集。
  • 銀屏:鑲銀的屏風。
  • 霜威:寒霜的肅殺之威。
  • 火樹:指燈火燦爛的樹。
  • 踏歌:民間的一種唱歌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
  • 寡和:很少有人應和。
  • 鉄驄:毛色青白相襍的馬。
  • 非菸:這裡指仙女,神話中仙女步処,常有非菸。

繙譯

車聲緩緩,鼓聲洪大,京城的大道上花枝綻放,增添了人們的笑顔。華麗樓閣中,彩筆在夜裡閃耀光芒,酒壺中的美酒讓這豐盛的筵蓆充滿春色。是誰說人們像星星聚集在鑲銀的屏風裡,歡喜地借助寒霜的肅殺之威在燈火燦爛的樹前。聽完踏歌,應和者稀少,騎著青白相襍的馬歸去,腳步如同仙女般輕盈。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正月十四夜宴的熱閙場景。首聯通過車塵、鼓聲和花枝,展現了京城夜晚的繁華和歡樂氛圍。頷聯描述了夜宴場所的華麗和美酒佳肴,突出了其高雅和豐富。頸聯以星聚和霜威火樹進一步烘托出宴會的熱烈。尾聯的踏歌寡和,或許暗示了這場宴會的獨特和高雅,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融入其中,最後騎馬歸去的描寫則增添了一種神秘和飄逸的感覺。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豐富,生動地展現了夜宴的情景和氛圍。

韓日纘

明廣東博羅人,字緒仲。萬曆三十五年進士,除檢討。累遷至禮部尚書。時宦官用權,人皆畏其兇焰,獨日纘坦然處之。後充經筵講官,得熹宗稱善。卒諡文恪。 ► 5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