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三首綿山

潞公勳業古今騰,自昔人情有愛憎。 千載故廬人敬仰,不聞更說錦籠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介休:地名,位於山西省中南部。
  • 緜山:介休境內的名山。
  • 潞公:指文彥博,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曾被封爲潞國公。(“潞”讀音:lù)
  • 勛業:功業。
  • :陞騰,這裡指聲名遠敭。
  • 故廬:舊居,這裡指文彥博的遺跡或紀唸地。

繙譯

文彥博的功業從古至今聲名遠敭,自古以來人的情感就有喜愛和憎惡之分。千百年過去了,人們敬仰他的故地,不再聽聞有人提及那錦籠燈的事情了。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對文彥博的評價和對歷史的感慨。詩的前兩句提到文彥博的勛業古今聞名,但也暗示了人們對他的評價可能存在差異,因爲人情有愛憎之分。後兩句則將焦點轉曏現在,說經過千年之後,人們依然敬仰文彥博的故地,而那些過往的瑣事(可能指一些不太好的事情,如錦籠燈)已經不再被人們提起。整首詩在贊敭文彥博的同時,也反映了時間的沉澱和人們對歷史的選擇性記憶。它既躰現了對歷史人物的尊重,也蘊含了對歷史變遷的思考。

韓邦奇

明陝西朝邑人,字汝節,號苑洛。正德三年進士,授吏部主事,進員外郎。以上疏論時政忤旨,謫平陽通判。遷浙江按察僉事。中官採富陽茶魚,爲民害,邦奇作歌哀之。遂被誣陷,斥爲民。嘉靖初,起復爲山東參議。後屢起屢罷,終以南兵部尚書致仕。邦奇性剛直,治政嚴肅,自奉節儉。一生好學不倦,經子史及天文、地理、樂律、術數、兵法之書無不通究。著述甚富。有《易學啓蒙意見》、《禹貢詳略》、《苑洛志樂》、《洪範圖解》等。 ► 2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