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得雨憂民之懷頓釋賦一詩誌喜

· 韓雍
亢陽且久田將蕪,三農老稚皆號呼。 帝德廣運化工妙,天瓢一灑雨澤敷。 豈但炎蒸已盡濯,坐令枯槁能還蘇。 安得九州總若此,蒼生有望飢寒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亢陽(kàng yáng):指旱災。
  • :荒蕪。
  • 三農:指古時居住在平地、山區、水澤三類地區的農民,這裏泛指農民。
  • 老稚:老人和小孩。
  • 帝德:皇帝的恩德,這裏指上天的恩德。
  • 廣運:廣泛運行,這裏指恩澤遍佈。
  • 化工:自然的創造力。
  • 天瓢:神話傳說中天神行雨用的瓢,這裏指雨。
  • 澤敷:雨水滋潤。
  • (zhuó):洗,這裏指消除炎熱。
  • 枯槁:指植物枯萎,這裏比喻百姓的困苦。
  • :復甦,恢復生機。

翻譯

長時間的乾旱使得田地將要荒蕪,農民們無論老少都在呼喊訴苦。上天的恩德廣泛運行,自然的創造力神奇無比,天神用瓢灑下雨水,滋潤大地。不但炎熱被完全消除,還能讓枯萎的植物恢復生機,使困苦的百姓得以喘息。怎樣才能讓九州大地都像這樣,讓百姓有希望,不再遭受飢餓和寒冷呢?

賞析

這首詩以久旱逢雨爲背景,表達了詩人對百姓疾苦的關注和對雨水降臨的欣喜之情。詩的開頭描繪了久旱給田地和農民帶來的困境,引發讀者對百姓苦難的同情。接着,詩人歌頌了上天的恩德和神奇的自然創造力,通過「天瓢一灑雨澤敷」的形象描寫,展現了雨水帶來的生機和希望。「豈但炎蒸已盡濯,坐令枯槁能還蘇」進一步強調了雨水的作用,不僅消除了炎熱,還讓枯萎的植物和困苦的百姓都得到了拯救。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天下百姓都能免受飢餓和寒冷的美好願望,體現了詩人的憂民情懷。整首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通過對自然現象的描寫,反映了社會現實和人民的願望,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社會意義。

韓雍

韓雍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永熙。正統七年進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黜貪墨吏數十人。景泰時擢廣東副使,巡撫江西。劾奏寧王朱奠培不法狀,後被寧王誣劾,奪官。後再起爲大理少卿,遷兵部右侍郎。憲宗立,以牽累貶官。會大藤峽徭、僮等族民衆起事,乃改以左僉都御史,參贊軍務,督兵鎮壓。遷左副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有才略,治軍嚴,而謗議亦易起。爲中官所傾軋,乃致仕去。有《襄毅文集》。 ► 7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