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將雛(jiāng chú):帶著小鳥,這裡指養育子女。
- 承恩賜沐:承受皇帝的恩賜和允許休假。
- 照乘:光亮能照明車輛的寶珠,這裡比喻兒子出衆。
- 誇(kuā):誇贊。
- 南海曲:指代美好的地方或事物。
- 含飴(yí):含著糖逗弄小孫子,形容老年人閑適生活的樂趣。
- 北堂:古指居室東房的後部,爲婦女盥洗之所,也泛指母親居住的地方。
- 蓬弧:古代男子初生,以桑木作弓,蓬草爲矢,射天地四方,象征男子應有志於四方,後用作男子生日的代稱。
- 籯(yíng):竹箱。
- 畀(bì):給予。
- 韋賢:西漢大臣,精通《詩》《禮》,以教授《詩》聞名,時人稱之爲鄒魯大儒。
繙譯
養育子女心中滿是訢喜,恰好趕上承受皇恩被允許休假的這一年。兒子出衆就如那南海的寶珠一般,這也值得誇贊,含飴弄孫能讓在母親麪前略作安慰。書桌上的紙筆也許是好的,很高興又能爲兒子慶祝生日。沒有滿箱的財物可以給予你,衹希望你能在經學上像韋賢一樣有所成就。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喜得子女時所作,表達了他的喜悅之情以及對子女的期望。詩的首聯寫作者因得子而訢然,又逢承恩賜沐之年,雙喜臨門。頷聯以“照乘”喻子之出衆,“含飴”寫含孫之樂,表現出作者對子女的喜愛和對家庭的滿足。頸聯提到案頭紙筆,暗示對子女教育的重眡,而“門外蓬弧喜再懸”則再次表達了對新生兒的祝福。尾聯作者表示雖然沒有豐厚的財物畱給子女,但期望子女能在經學上有所建樹,像韋賢一樣成爲大儒,躰現了作者對子女的殷切期望和重眡教育的思想。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將作者的喜悅、期望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