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溪漲大作感懷二首

· 魏觀
邪陰翳長空,日色澹於土。 霪雨連山來,萬物昏莫睹。 溪流渺無涘,闤闠入煙浦。 牧伯籲可憐,沾衣悼民苦。 慈心偶昭著,憂患竟無補。 先王有成憲,治政當法古。 二氣隨感孚,鐵炭驗昂俯。 登崇中正疇,屏斥諛佞伍。 澤梁省徵稅,凋瘵重綏撫。 暘谷回精光,天淵底寧所。 菑異由是消,永錫恩意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邪陰:(xié yīn)陰暗。
  • :(yì)遮蔽。
  • :(dàn)恬靜、安然的樣子,這裏指日光暗淡。
  • 霪雨:(yín yǔ)久雨;過量的雨。
  • :(sì)水邊。
  • 闤闠:(huán huì)街市。
  • 牧伯:州郡長官。
  • :悲傷,哀念。
  • 成憲:原有的法律、規則。
  • 二氣:陰氣和陽氣。
  • :相應,符合。
  • 澤梁:在水流中用石築成的攔水捕魚的堰。
  • 凋瘵:(diāo zhài)衰敗;睏乏。
  • 綏撫:安撫。
  • 暘谷:(yáng gǔ)古稱日出之處。
  • :通「賜」,給予。

翻譯

陰暗的氣息遮蔽了長空,太陽的顏色暗淡得如同泥土。久雨連綿從山那邊襲來,萬物昏暗讓人無法看清。溪流變得廣闊無邊,街市都被淹沒進了煙水之中。州郡長官嘆息着說可憐,淚水沾溼衣裳哀悼民衆的疾苦。 仁慈之心偶爾顯現,可對憂患之事終究無補。先王有現成的法規,治理政事應當效法古代。陰氣和陽氣隨感應而相應,就像鐵炭試驗中物體的起伏一樣。要推崇中正之道,摒棄諂媚奸佞的人。在水流中設堰捕魚之處應減少徵稅,對衰敗睏乏的民衆要着重安撫。日出之處迴轉着明亮的光,天空和深淵也會恢復安寧之所。災禍和異象因此會消除,永遠賜予恩惠情意深厚。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雨勢過大引發水災,百姓受苦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民衆的同情和對治理政事的思考。詩的開頭通過描寫陰暗的天空和暗淡的日光,以及連綿的大雨和萬物的昏暗,營造出一種壓抑的氛圍。接着描述了溪流暴漲,街市被淹,牧伯對民衆疾苦的哀嘆,體現了作者對民生的關注。後半部分,作者提出應當效法古代先王的成法,推行中正之道,屏除奸佞,減少徵稅,安撫民衆,以消除災禍,使天下恢復安寧。整首詩情感真摯,反映了作者的憂國憂民之心,同時也體現了他對治國理政的一些理念和期望。

魏觀

元明間湖廣蒲圻人,字杞山。元末隱居蒲山。朱元璋下武昌,聘授平江學正,累遷兩淮都轉運使,入爲起居注,受命侍太子讀書,授諸王經。遷國子祭酒。以老乞歸。五年,以薦出知蘇州府,盡改前守苛政。旋以改張士誠廢宮(即元府治舊址)爲府治,觸太祖怒,與名士高啓同時被殺。有《蒲山牧唱》、《蒲山集》。 ► 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