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公常茂等授經大本堂

· 魏觀
鄭國蘄侯弟子羣,儲闈時得奉殷勤。 宮花細浥研朱露,禁柳微濺灑墨雲。 御氣日從雙闕望,書聲時徹九重聞。 楚王可是推仁愛,臨帖常容半席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蘄侯(qí hóu):常茂曾被封爲鄭國公,他的父親常遇春被封爲鄂國公、追封開平王,常茂是常遇春的兒子。此處蘄侯可能是對常遇春的另一種稱呼,以指代常茂。
  • 儲闈(chǔ wéi):原指太子所居之宮,此處指皇子們學習的地方。
  • (yì):溼潤。
  • 研朱:研磨硃砂,古人用於書寫或繪畫。
  • 禁柳:宮廷中的柳樹。
  • 微濺:輕微地灑落。
  • 灑墨雲:形容筆墨揮灑如雲煙。
  • 御氣:帝王的氣象。
  • 雙闕(què):古代宮殿、祠廟、陵墓前兩邊高臺上的樓觀。
  • 九重:指宮廷,也可指皇帝住的地方。

翻譯

鄭國公常茂等一羣子弟,在皇子們學習的地方時常能夠殷勤地侍奉。宮中的花朵被露水溼潤,他們用着研好的硃砂墨汁書寫;宮廷中的柳樹輕搖,墨汁揮灑如同雲煙一般。每天從雙闕遠望帝王的氣象,讀書的聲音時常響徹宮廷。楚王或許可以推崇仁愛,臨摹字帖時常常允許別人佔半個席位。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鄭國公常茂等人在大本堂授經的情景。詩的首句點明瞭人物和地點,表現出常茂等人的身份和他們在儲闈的活動。接下來的兩句通過描寫宮花細浥研朱露和禁柳微濺灑墨雲,展現出學習場景的優美和文化氛圍的濃厚。「御氣日從雙闕望,書聲時徹九重聞」則寫出了他們的精神風貌和學習的熱情,以及這種氛圍對宮廷的影響。最後一句以楚王推仁愛,臨帖常容半席分作比,可能是在讚揚常茂等人的品德和風度。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高雅,通過對場景和人物的描寫,展現了當時的文化教育氛圍和人們的精神追求。

魏觀

元明間湖廣蒲圻人,字杞山。元末隱居蒲山。朱元璋下武昌,聘授平江學正,累遷兩淮都轉運使,入爲起居注,受命侍太子讀書,授諸王經。遷國子祭酒。以老乞歸。五年,以薦出知蘇州府,盡改前守苛政。旋以改張士誠廢宮(即元府治舊址)爲府治,觸太祖怒,與名士高啓同時被殺。有《蒲山牧唱》、《蒲山集》。 ► 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