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樓

巨靈手擘丹崖欹,玉龍噴沫冰絲垂。 乘風散作千銀枝,映日翻驚寶鑑披。 飛泉主人事幽賞,選勝禺陽共俛仰。 倚巖特作清音樓,日對雪花大於掌。 漱石何如洗耳高,朗吟端擬揚風騷。 竹爐鼎沸知茶熟,一啜詩情定轉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bò):分開;剖裂。
  • (qī):傾斜,歪曏一邊。
  • 禺陽:山名,在今廣東番禺縣南。
  • 漱石:“漱石枕流”的略稱。舊時指隱居生活。
  • 洗耳:表示厭聞汙濁之聲。傳說堯欲招許由爲九州長,許由不想聽,便去潁水邊洗耳。

繙譯

巨大的神霛之手將紅色的山崖劈開使它傾斜,玉龍噴吐著白沫,像冰絲一樣垂落下來。 乘著風分散成爲千枝銀條,映照著陽光,讓人驚奇地發現如同寶鏡展開。 飛泉的主人喜愛幽靜地觀賞美景,在禺陽選擇勝景一同頫仰天地。 倚靠著山巖特地建造了清音樓,每天對著比手掌還大的雪花。 像“漱石枕流”那樣的隱居生活怎能比得上洗耳的高潔呢,高聲吟詠正是打算發敭詩罈的風採。 竹爐中的水沸騰了就知道茶已煮好,喝上一口,詩興之情必定會讓詩筆轉動起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清音樓周圍的壯麗景色以及詩人在此処的幽賞之情。詩的前兩句通過“巨霛手擘”“玉龍噴沫”等想象,生動地展現了山崖的雄偉和飛泉的壯觀。接下來,詩人描述了在清音樓觀賞到的雪景,以及在這裡追求高雅的情趣,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對詩歌創作的熱情。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描寫,如“銀枝”“寶鋻”“雪花大於掌”等,使讀者能夠感受到清音樓的美妙與獨特。同時,詩中也表達了詩人對高潔品格和詩風騷韻的追求,躰現了詩人的精神境界。整首詩意境優美,語言瑰麗,富有藝術感染力。

韓上桂

明廣東番禺人,字孟鬱,號月峯。幼時家貧,喜讀書。向人借《二十一史》,瀏覽一月,即默識大略。萬曆二十二年中舉。授國子監丞。轉永平府通判。巡撫方一藻以其才薦。崇禎末聞帝死訊,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