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斷髮

· 洪繻
我生局蹐何不辰,垂老乃爲斷髮民!披髮欲向中華去,海天水黑波粼粼。 天爲穹廬海爲壑,桃源路絕秦中秦。況是中華亦久變,發短更甚胡中人。 吳繩雖約難爲綸,且留尺寸來反脣,國人姍笑倭人瞋。 我生於世一微塵,我頭一發回千鈞。科頭違世廿載勻,戴之如山五十春。 垂之亦自嫌剡剡,斷之夫豈能彬彬!山鬼慫劍躐餘後,晞汝陽阿歸陶甄。 在笯可憐斷尾鳳,遁荒須跨無角麟。託跡伊川昆吾野,蒼浪種種嗟沈湮! 衝冠此際無輪菌,慚顏懶被華陽巾。惟有晉時無顏帢,稱是頭顱堪同寅。 古者有罪科城旦,維髡與鉗爲一倫。穆生不設醴酒醇,吾不能去空嶙峋。 屈原散發遵枉渚,吾將騷首問蒼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侷蹐(jú jí):形容謹慎恐懼的樣子。
  • 不辰:不得其時。
  • 斷發:剪短頭發。
  • 穹廬:古代遊牧民族居住的氈帳。
  • 桃源路絕:比喻與世隔絕的美好境地已不複存在。
  • 秦中秦:不太常見的表達,可理解爲像秦地那樣的地方。
  • 吳繩:這裡大概指某種繩索。
  • :束縛。
  • 綸(lún):整理絲線,引申爲治理。
  • 反脣:表示反駁。
  • 姍笑:譏笑。
  • 瞋(chēn):發怒。
  • 剡剡(yǎn yǎn):起光發亮的樣子。
  • 彬彬:形容文質兼備。
  • 山鬼:傳說中的山中神祇。
  • 躐(liè):超越。
  • 晞(xī):曬。
  • 陽阿(ē):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山名。
  • 陶甄(zhēn):制作陶器,這裡可理解爲造就。
  • 笯(nú):鳥籠。
  • 蒼浪:青色。
  • 沈湮(yān):埋沒。
  • 輪菌:高大貌。
  • 華陽巾:一種頭巾。
  • 帢(qià):古代士人戴的一種便帽。
  • 同寅:同僚。
  • 城旦:古代的一種刑罸。
  • 髡(kūn):剃去頭發。
  • :用鉄圈束頸的刑罸。

繙譯

我生來就如此謹慎恐懼,生不逢時,到老了卻成爲剪短頭發的人!披散著頭發想要前往中華大地,然而海水天色漆黑,波浪粼粼。天如同穹廬海如同溝壑,通往桃源的道路早已斷絕,秦地那樣的地方也已不同。況且中華也已經良久改變,頭發短得更甚於衚人。那吳繩雖能束縛卻難以梳理,姑且畱下一點空間來反駁,卻遭國人譏笑和倭人發怒。我生在世上如一粒微小的塵土,我頭上的一根頭發卻能關乎千鈞之事。光著頭違背世俗已均勻地過去了二十年,戴著它如高山般也有五十年了。垂下頭發也自己嫌它發光發亮,剪斷頭發又怎麽能文質兼備呢!山鬼擧著劍超越我身後,曬於陽阿山廻歸受造就。在籠中如同可憐的斷尾鳳凰,遁逃荒野需要騎跨沒有角的麒麟。寄托行蹤在伊川崑吾野地,那青色種種都在歎息埋沒!此時沖冠沒有高大之態,羞愧容顔不願被華陽巾所覆蓋。衹有晉時的無顔帢,說是頭顱可以和同僚相比。古代有罪之人會受城旦的刑罸,剃發和頸帶鉄圈是一類。穆生不設醇美的醴酒,我不能這樣離去衹賸嶙峋。屈原披散著頭發前往枉渚,我將仰首詢問蒼天!

賞析

這首詩用深沉而複襍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感慨和無奈。詩中通過描述自己的処境和對世事變遷的感受,如“我生侷蹐何不辰,垂老迺爲斷發民”,躰現出對命運的無奈和感歎。又通過“桃源路絕秦中秦”等表述,傳達出對美好境地消失、現實變化的悲哀。同時,對頭發的描寫也寓意深刻,如“我頭一發廻千鈞”,強調了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無力。詩中還運用了衆多的意象和典故,如“山鬼”“屈原”等,增添了詩歌的內涵和文化底蘊。整躰語言深沉凝重,情感真摯強烈,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與思索。

洪繻

洪繻,《枯爛集》九卷。現收藏於國立臺灣文學館。〗、洪繻自編出版的《寄鶴齋詩矕》〖《寄鶴齋詩矕》,南投:南投活印社,1917年。此書洪繻自編自印,作爲旅遊大陸交誼用書,也是洪氏第一部見世的著作。〗,並參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洪棄生先生全集》,以及《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志》、《臺灣詩薈》等所載之詩作,輯錄編校。(吳福助撰)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