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親友贈別十九首

祖道不堪鄉土別,綈袍偏戀故人心。 祗緣慷慨思燕築,卻任漂零作越吟。 白社幾年曾伴月,蒼生何處擬爲霖。 疏才薄宦知無補,竹戶誰開待抱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祖道:古代爲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這裏指出行前的送別儀式(「祖」讀音:zǔ)。
  • 綈袍:厚繒製成的袍子,比喻故舊之情(「綈」讀音:tí)。
  • 祗緣:只因爲(「祗」讀音:zhī)。
  • 燕築:荊軻刺秦王,送至易水,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後人以「燕築」表示慷慨悲歌。
  • 越吟:戰國時越人莊舄在楚國做大官,不忘故鄉,病中吟越歌以寄鄉思,後人以「越吟」喻思鄉之情。
  • 白社:泛指隱士居住的地方。
  • 爲霖:原指落雨,引申爲濟世救人。

翻譯

出行前的送別儀式讓人難以承受鄉土離別的痛苦,那厚繒製成的袍子更讓我眷戀故友的情誼。 只因爲心中充滿慷慨之情,思念着像荊軻高漸離那樣的慷慨悲歌,卻無奈只能任憑自己漂泊流離去作他鄉的思念之歌。 在隱士居住的地方曾伴月度過了幾年時光,可天下蒼生在何處能得到濟世的甘霖呢? 我才疏學淺,官職低微,自知對世事無甚幫助,不知誰會爲我打開那竹子做的門扉,等待我懷抱古琴前去呢。

賞析

這首詩以離別爲主題,抒發了詩人對故土故人的眷戀、對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對自身價值的思考。首聯通過「祖道」和「綈袍」兩個意象,表現出離別的悲傷和對友情的珍視。頷聯中「祗緣慷慨思燕築,卻任漂零作越吟」,既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慷慨壯志,又流露出漂泊異鄉的無奈和思鄉之情。頸聯「白社幾年曾伴月,蒼生何處擬爲霖」,體現了詩人對過去隱士生活的回憶以及對天下蒼生的關懷,同時也暗示了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尾聯「疏才薄宦知無補,竹戶誰開待抱琴」,則是詩人對自己才能和官職的自嘲,以及對未來的迷茫和期待。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沉,語言優美,通過多種意象和典故的運用,深刻地表達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