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曲

· 劉崧
緝麻合線長百丈,要系風箏待晴放。 有風須及清明前,作得鮎魚愛新樣。 全身糊紙竹縛匡,兩旗橫張垂尾長。 手中緩放莫教卷,風力漸舒風漸遠。 猶嫌平隴去不高,走上山頭如掣鰲。 盤空一點正搖曳,欲墜更舉何滔滔。 時人勿用旁驚睨,質薄材輕等兒戲。 乘時容易上雲霄,失勢終然在平地。 明日落花花雨寒,過卻清明風力闌。 蕭條斷線掛虛壁,溝中破紙無人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緝麻(jī má):把麻纖維搓成線。
  • 鮎魚:這裏指風箏的形狀像鮎魚。
  • :這裏指框子,用以固定風箏的形狀。
  • 掣鰲(chè áo):像抓住大龜一樣,形容拉着風箏上山時的力量感。
  • 盤空:在空中盤旋。
  • (nì):斜着眼睛看。
  • (lán):殘,盡。

翻譯

把麻搓成線再合起來有一百丈長,要用來繫住風箏等待晴天時放飛。有風的時候必須趕在清明前,製作出像鮎魚一樣喜愛的新樣式風箏。整個風箏用紙糊起來,用竹子綁成框子,兩邊的旗子橫向張開,尾巴長長的。手中慢慢地放着線不要讓它捲起來,風力漸漸舒展,風箏也就漸漸飛遠。還嫌在平地上飛得不高,就拉着風箏走上山頭,就像抓住大龜一樣有力。風箏在空中盤旋一點,正在搖曳,想要墜落時卻又再次飛起,氣勢滔滔。當時的人不要在一旁驚訝地斜視,這風箏材質輕薄就如同兒戲一般。趁着時機容易飛上雲霄,失去勢力終究還是會落在平地上。明天落花紛紛,雨水帶着寒意,過了清明風也漸漸停息了。蕭條之時,斷了線的風箏掛在空牆上,溝中的破紙也無人去撿。

賞析

這首詩以風箏爲主題,生動地描繪了製作和放飛風箏的過程,以及風箏在天空中的姿態和最終的結局。詩中通過對風箏的細緻描寫,如「全身糊紙竹縛匡,兩旗橫張垂尾長」,展現了風箏的外形特徵。同時,詩中也蘊含了一定的哲理,如「乘時容易上雲霄,失勢終然在平地」,借風箏的命運暗示了人生的起伏和變化,提醒人們要把握時機,珍惜順境,也要有面對逆境的準備。整首詩語言通俗易懂,意境優美,將風箏的形象與人生的感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給人以深刻的啓示。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