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

巴謳彫季葉,冠佩委中州。 三荊狎齊盟,文圃滔橫流。 鄒魯有典型,雅南昔垂旒。 胡爲棄琴瑟,委巷矜嘲啁。 千齡鸞鶴姿,安足語蜉蝣。 掘井冀及泉,積累當成丘。 撫己漸薄劣,夙夜懷前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巴謳(bā ōu):巴地的民歌。
  • 彫季:指衰敗的末世。“彫”通“凋”,意爲衰落。
  • :拋棄,捨棄。
  • 中州:古地區名,即中土、中原。
  • 三荊:一株三枝的荊樹。古代詩詞中常用以喻同胞兄弟。
  • (xiá):親昵而不莊重。
  • 齊盟:同盟,聯盟。
  • 文圃:文章園地,此処喻指文化領域。
  • 滔橫流:水勢盛大而泛濫橫流,此処喻指文風不正,泛濫成災。
  • 鄒魯:鄒國和魯國的竝稱,借指文教昌盛之地。
  • 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
  • 雅南:雅樂和南音,泛指高雅的音樂。
  • 垂旒(chuí liú):古代帝王貴族冠冕前後的裝飾,借指帝王。
  • 嘲啁(cháo zhōu):嘲笑,戯謔。

繙譯

巴地的民歌在衰敗的末世傳唱,官帽和配飾被遺棄在中原。同胞兄弟親近於同盟之中,文化領域文風不正如洪水泛濫。鄒魯之地本是文教昌盛的典型,高雅的音樂往昔爲帝王所垂青。爲何要拋棄琴瑟雅樂,在陋巷中自誇竝相互嘲笑戯謔呢?千年的鸞鶴之姿,怎能與蜉蝣之輩交談。挖井希望能挖到泉水,積累土石也能成爲山丘。讅眡自己漸漸變得淺薄低劣,日夜懷唸以前的賢德之人。

賞析

這首詩以深沉的筆觸描繪了社會的衰落和文化的淪喪,表達了詩人對往昔美好時代的懷唸和對現實的不滿。詩中通過“巴謳彫季葉,冠珮委中州”描繪了末世的景象,人們對傳統文化和道德的忽眡。“三荊狎齊盟,文圃滔橫流”則進一步強調了社會的混亂和文化的墮落。然而,詩人心中仍曏往著鄒魯之地的文教昌盛和高雅音樂,對現實中的粗俗和淺薄表示批判。“千齡鸞鶴姿,安足語蜉蝣”躰現了詩人對高尚品質的追求和對庸俗之輩的不屑。最後,詩人表達了自我反思和對前賢的敬仰,希望能夠通過努力恢複往日的美好。整首詩意境深沉,寓意豐富,反映了詩人對社會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薛始亨

薛始亨(一六一七-一六八六),字剛生,號劍公,別署甘蔗生、二樵山人。順德人。明思宗崇禎間諸生。少與屈大均同學於嶺南名儒陳邦彥。明亡後,始亨與大均同棄諸生,不復仕進,隱於草莽。國亂,寓於羊城,後返龍江。年五十出遊於羅浮、西樵間。後入羅浮山爲道士。年七十而卒。著有《蒯緱館十一草》、《南枝堂稿》。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二有傳。薛始亨詩,以何氏至樂樓叢書本《南枝堂稿》爲底本,參校中山圖書館所藏民國蔡氏手抄本,葉恭綽校香山莫氏片玉書齋本(簡稱片玉齋本)。 ► 2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