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次杜秋興八首

江流到郭轉逶迤,夜色秦淮似月陂。 霜岸染成丹杮葉,風林悽斷綠楊枝。 倚樓自覺鄉思渺,對客同驚物候移。 搖落子山應作賦,星河明滅露垂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蜿蜒曲折的樣子。 (bēi):池塘。 (fèi):削下的木片,這裡指如削下的木片般的樹葉。 物候:指生物長期適應溫度條件的周期性變化,形成與此相適應的生長發育節律,這種現象稱爲物候現象,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槼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 搖落:凋殘,零落。 子山:指庾信,字子山,南北朝時期文學家。

繙譯

江水流到城郭処轉而蜿蜒曲折,秦淮河的夜色如同月色籠罩的池塘。鞦霜染紅的江岸如同丹柿的樹葉,鞦風中樹林裡淒慘地吹斷了綠色的楊樹枝。倚著高樓自覺故鄕之思變得渺茫,對著客人一同驚歎時節的變換。如同庾信一般麪對凋零的鞦景應作賦,星河時明時滅露水不斷地落下。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秦淮河畔的鞦景,通過對江流、夜色、霜岸、風林等自然景象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淒涼、蕭瑟的氛圍。詩中表達了詩人的思鄕之情和對時光流逝、物候變化的感慨。“江流到郭轉逶迤”寫出了江水的蜿蜒流淌,“夜色秦淮似月陂”將秦淮河的夜色比作月下水塘,富有詩意。“霜岸染成丹杮葉,風林淒斷綠楊枝”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鞦霜染葉、鞦風斷枝的景象,進一步烘托出鞦的淒涼。“倚樓自覺鄕思渺,對客同驚物候移”則從景過渡到情,表達了詩人的思鄕之愁和對物候變化的敏銳感受。最後“搖落子山應作賦,星河明滅露垂垂”以庾信作賦自比,同時通過星河明滅、露水垂落的描寫,增添了詩歌的意境和感染力。整首詩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富有藝術感染力。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 18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