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少司寇潘石泉年兄先生赴召入京

甘泉於石泉,本性同氣味。 合是清者流,異派爲兄弟。 石泉別甘泉,白日飛黃去。 手持三尺法,五色雲生處。 願酌石下清,爲世洗冤滯。 非但洗冤滯,洗彼眼中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甘泉:指清澈的泉水。
  • 石泉:指從石頭中流出的泉水。
  • 本性:指事物的本質或天性。
  • 氣味:這裡指性質或特點。
  • 清者流:指清澈的水流,比喻清廉正直的人。
  • 異派:不同的流派或種類。
  • 兄弟:比喻關系親密,如同兄弟。
  • 白日飛黃:比喻迅速陞遷或顯赫一時。
  • 三尺法:指法律,古代法律文書常以三尺長的竹簡書寫。
  • 五色雲:五彩的雲,常用來比喻吉祥或美好的景象。
  • 石下清:指石泉下的清水。
  • 冤滯:指冤屈和阻滯。
  • 眼中翳:指眼中的障礙,比喻心中的疑惑或不滿。

繙譯

甘泉與石泉,本質相同,性質相似。 它們都是清澈的水流,雖然來源不同,卻如同兄弟般親密。 石泉告別甘泉,如同白日中飛黃騰達般離去。 手持著法律的文書,前往那五彩雲生之地。 願以石泉下的清水,爲世間洗清冤屈和阻滯。 不僅是爲了洗清冤屈,更是爲了消除人們眼中的障礙。

賞析

這首詩以甘泉和石泉爲喻,表達了詩人對潘石泉的深厚情誼和美好祝願。詩中,“甘泉”與“石泉”象征著清廉正直的品質,而“異派爲兄弟”則強調了兩人雖出身不同,但志同道郃。後文通過“白日飛黃”和“五色雲生処”等意象,描繪了潘石泉的陞遷和前程似錦,同時表達了詩人希望他能以清廉之身,爲世間帶來正義和光明的願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尚的情操和對友人的深切關懷。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