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菊庵先生輓詩卷
菊庵先生天下士,才器卓確儔能同。
讀書一目五行下,六經星斗羅心胸。
當年束髮試鄉舉,已與老輩爭豪雄。
文章湓溢萬斛涌,不啻天馬行秋空。
詞場七試竟不偶,鐵硯欲弊仍磨礱。
登高解作子虛賦,金玉擲地聲玲瓏。
興來臨池恣揮灑,彷佛羲獻渠親逢。
園林頗似通德里,氣岸不減眉山公。
胡爲一夕遽夢牒,玉樓仙去何匆匆。
遂令里閈失模範,貿焉摘埴行途窮。
年深草色上翁仲,馬鬣一片青山封。
於今有子更奇拔,明時科第高登庸。
清詞醉草得遺訓,恥學篆刻工雕蟲。
東臺列職近五載,諫疏屢上輸精忠。
天章褒異重厥自,恩被兩世頒雙龍。
先生於茲固不朽,光燭泉壤回春風。
嗟予後學生已晚,不獲鉛槧相追從。
懷賢竊欲頌潛德,安得巨筆如長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卓確:卓越,突出。
- 儔能同:誰能相比。
- 湓溢:形容文思泉涌,不可遏制。
- 斛:古代容量單位,十鬥爲一斛。
- 不偶:不遇,指未能考中。
- 磨礱:磨礪,比喻不斷努力。
- 子虛賦:西漢司馬相如的代表作,這裏指高水平的文學作品。
- 羲獻: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這裏指書法藝術。
- 通德里:指通達的道理和道德。
- 眉山公:指宋代文學家蘇軾,因其爲四川眉山人,故稱。
- 夢牒:指夢中的文書,這裏指去世。
- 里閈:鄉里。
- 摘埴:盲人以杖點地尋找道路,比喻摸索而行。
- 翁仲:古代帝王陵墓前的石人。
- 馬鬣:墳墓上的土堆。
- 登庸:選拔任用。
- 篆刻:指刻印章,這裏指雕蟲小技。
- 諫疏:向皇帝進諫的奏章。
- 天章:指皇帝的詔書。
- 泉壤:指地下,陰間。
- 鉛槧:指書寫工具,這裏指學問。
- 潛德:不爲人知的美德。
翻譯
菊庵先生是天下聞名的才子,他的才華和氣度無人能及。他讀書時一眼能看五行,六經中的知識如同星斗般羅列在他的心中。年輕時參加鄉試,就已經和老一輩的才子們一爭高下。他的文章如同泉水般涌出,不可遏制,就像天馬行空一般自由奔放。儘管七次考試都未能中舉,但他依然堅持不懈地努力。他能夠寫出像《子虛賦》那樣的高水平作品,聲音如同金玉落地般清脆。興致來時,他會盡情揮灑筆墨,彷彿親眼見到了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他的園林和氣度都不遜色於蘇軾。但爲何一夜之間就去世了,匆匆忙忙地去了仙境。這使得鄉里失去了榜樣,人們只能摸索着前行。多年過去,草色已經長到了石人身上,墳墓上也長滿了青草。如今,他的兒子更加出色,在明時科舉中高中,得到了重用。他繼承了父親的遺訓,不屑於學習那些雕蟲小技。在東臺任職五年,多次上書表達忠誠。皇帝的詔書對他和他的父親都給予了褒獎,恩澤深厚。先生因此而不朽,他的光芒照亮了陰間,如同春風般溫暖。我作爲後學,未能有機會追隨他,心中感到遺憾。我想要頌揚他的潛德,但卻找不到如長虹般巨大的筆來表達。
賞析
這首作品讚頌了菊庵先生的卓越才華和高尚品德,以及他對後代的深遠影響。詩中通過豐富的比喻和生動的描繪,展現了菊庵先生的學識淵博、文采飛揚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同時,也表達了對菊庵先生去世的哀思和對他的兒子繼承父志、成就斐然的欣慰。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先賢的敬仰和對後學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