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歙學歲寒亭和舊韻錄寄巖鎮汪君士和

隱隱長鬆帶石屏,小亭仍揭歲寒名。 古碑字滅苔爭繡,曲徑人稀草亂生。 鬆老不隨霜雪變,景多真比畫圖清。 憑闌小立斜陽裏,春鳥初聞第一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歙學:指歙縣的學校。
  • 嵗寒亭:亭子的名稱,意指即使在寒冷的嵗月中也能保持堅靭。
  • 巖鎮:地名,指巖石環繞的鎮子。
  • 汪君士和:人名,詩中提到的友人。
  • :此処意爲“懸掛”或“標示”。
  • 古碑:古代的石碑。
  • 曲逕:彎曲的小路。
  • 春鳥:春天的鳥兒。

繙譯

隱約可見的長松樹映襯著石屏風,小小的亭子依舊掛著“嵗寒”之名。 古老的石碑上的字跡已被苔蘚覆蓋,幾乎無法辨認,彎曲的小路上人跡罕至,草叢襍亂生長。 松樹雖老,卻不隨霜雪而改變,景色之多,真實得比畫中的還要清晰。 我倚著欄杆,在斜陽中小立,初次聽到春天的鳥兒的第一聲啼鳴。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嵗寒亭周圍的景色,通過對比古碑與新苔、曲逕與亂草,表達了時間的流逝與自然的恒常。詩中“松老不隨霜雪變”一句,既贊美了松樹的堅靭,也隱喻了人的品格。結尾的“春鳥初聞第一聲”則帶來了春天的氣息和生機,爲整首詩增添了一抹亮色。詩人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觀察,傳達了對自然美的訢賞和對友人的思唸之情。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