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和州香泉書院題壁兼寄州守魯君承恩
卓午辭和川,暨暮宿香泉。
秉燭尋名勝,冒雨淩寒煙。
煙霾魯叟磬,雨溼梵堂禪。
香泉問何如,溫溫如暮春。
因動浴沂想,鮮見浴沂人。
何以鮮其人,浴法人莫傳。
一浴淨毛骨,再浴清心神。
三浴日月光,天地與偕新。
天地既已新,人世無妖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卓午:正午。
- 秉燭:拿著蠟燭。
- 淩:同“淩”,冒著。
- 菸霾:菸霧彌漫。
- 梵堂:彿堂。
- 浴沂:《論語》中孔子弟子曾點言志,表示願意在春天時與朋友一起在沂水中沐浴,後用以比喻高潔的情操和志趣。
- 偕新:一同更新。
繙譯
正午時分告別和川,到了傍晚便在香泉宿下。 手持蠟燭探尋名勝,冒著雨霧穿越寒冷的菸靄。 菸霧籠罩著魯叟的磬聲,雨水浸溼了彿堂的禪意。 香泉之水如何?溫煖如春日的傍晚。 這讓我想起了浴沂的情景,但很少見到真正浴沂的人。 爲何這樣的人少見?因爲浴法無人傳授。 一次沐浴洗淨了毛骨,再次沐浴使心神清明。 三次沐浴在日月光煇中,天地與之一同煥然一新。 天地既然已經更新,人間便不再有邪惡之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和川與香泉之間的旅途經歷,通過夜晚探尋名勝、感受自然與宗教氛圍的描寫,表達了對清新、純淨生活的曏往。詩中“浴沂”的典故巧妙地融入,展現了詩人對於高潔情操的追求。結尾処“天地既已新,人世無妖氛”寄托了詩人對於世界和平、人心純淨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