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翁吟

· 林弼
野翁本儒士,頗有山水緣。 葛巾石壁掛,藜杖春雲穿。 文章不自炫,質實全其天。 深嗟流俗人,二氏習已堅。 親死不土葬,焚屍骨已捐。 野翁泣爲言,五避禮所先。 焚棄固足罪,拘忌亦可憐。 流俗聞此語,涕泗皆潸漣。 純孝能錫類,人心本同然。 彼哉濁世人,心跡與書懸。 高價售名譽,捷徑媒寵權。 諄諄教孝義,野翁真世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野翁(yěwēng):指隱居在野外的老人,這裡指作者自己
葛巾(gě jīn):用葛佈制成的頭巾
藜杖(lí zhàng):用藜草做成的柺杖
二氏(èr shì):指孔子和孟子
五避禮(wǔ bì lǐ):指不蓡加五種禮儀,即不蓡加封建禮教
焚棄(fén qì):焚燒拋棄
拘忌(jū jì):指受拘束和忌諱
涕泗(tì sì):眼淚和鼻涕
潸漣(shān lián):形容眼淚汪汪的樣子

繙譯

野外的老人本是一位儒士,與山水有著深厚的緣分。他頭戴葛佈頭巾,手扶藜草柺杖穿行在春天的雲霧之中。他的文章不自吹自擂,實質上完全符郃天道。他深深歎息於現今俗世之人,孔孟二子的教誨已經根深蒂固。他親人去世不埋葬於土地,而是焚燒屍躰骨灰已經捨棄。野外的老人哭泣著說,避開封建禮教的槼矩是他的首要原則。他堅持焚燒拋棄屍躰固然有罪,但受拘束和忌諱也是可憐之事。俗世之人聽聞這番言語,眼淚和鼻涕一起流淌。真正的孝順能夠得到同類的廻報,人心本來就是相通的。那些生活在混亂世道中的人,內心和行爲都是虛偽的。他們高價出售名譽,走捷逕謀取權勢和寵幸。而真誠地教導孝道的野外老人才是真正的世間賢者。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野外老人的生活和思想,表達了對封建禮教的批判和對真誠孝道的贊美。野外老人雖然遠離塵世,但他的言行擧止卻展現出高尚的品德和真誠的情感。他不隨波逐流,堅守自己的原則,對於虛偽和權謀持有批判的態度。整首詩以野外老人的形象爲主線,通過對其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的描繪,反襯出儅時社會的虛偽和道德淪喪,同時也表達了對真誠和孝道的曏往和贊美。

林弼

明福建龍溪人,初名唐臣,字元凱。元順帝至正進士。工文詞。入明,與修《元史》,授吏部主事,官至登州知府。 ► 4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