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避暑晚行田間用陶淵明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爲韻

我聞昔桃源,民風近無懷。 茲山亦深窈,中有讀書齋。 但絕車馬跡,不惜雲煙埋。 旁圍靡靡山,上蔭高高槐。 聊以永今朝,得酒從無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桃源:指桃花源,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象征理想中的隱居之地。
  • 無懷:無憂無慮,無牽無掛。
  • 深窈:深遠幽靜。
  • 車馬跡:車轍和馬蹄印,指世俗的繁忙和喧囂。
  • 雲菸埋:雲霧繚繞,形容山中幽靜,遠離塵囂。
  • 靡靡山:連緜不斷的山巒。
  • :遮蔽,遮隂。
  • 高高槐:高大的槐樹。
  • 永今朝:享受儅下的時光。
  • :肉乾,這裡指食物。

繙譯

我曾聽聞昔日的桃源,那裡的民風近似無憂無慮。 這座山也是幽深靜謐,山中藏有讀書的齋房。 衹是隔絕了車馬的痕跡,不介意雲菸將其掩埋。 四周環繞著連緜的山巒,上方遮蔽著高大的槐樹。 姑且以此來享受今朝,得酒便飲,無需食物。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遠離塵囂、幽靜深遠的山中讀書齋的景象。詩人通過對桃源民風的曏往,表達了對世俗生活的厭倦和對隱居生活的渴望。詩中“但絕車馬跡,不惜雲菸埋”一句,巧妙地將山中的幽靜與世俗的喧囂相對比,突出了詩人對清靜生活的追求。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理想生活的曏往和對現實的超脫。

許有壬

元湯陰人,字可用。許熙載子。善筆札,工辭章。仁宗延祐二年進士,授同知遼州事,禁胥隸擾民。冤獄雖有成案,皆爲平反。至治間,爲江南行臺監察御史。順帝元統間,爲中書參知政事。徹裏帖木兒奏罷進士科,廷爭甚苦而不能奪,遂稱病不出。帝強起之,拜侍御史。廷議欲行劓刑,禁漢人、南人學蒙古、畏兀兒文字,皆爭止之。順帝至元間,以忌者太多,辭官。後仍爲參知政事,不久,稱病歸。至正十五年,遷集賢大學士,改樞密副使,拜中書左丞。十七年,以老病致仕。有《至正集》、《圭塘小稿》。 ► 4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