嶠源

· 舒頔
溪回石欲動,山斷路還通。 嵌石蘚花白,颭林楓葉紅。 野雞啄寒澗,塞雁下晴空。 莫怪楊朱泣,於今路更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嶠源:山谷的源頭。
  • 溪回:溪水曲折回旋。
  • 石欲動:形容石頭看起來似乎要動,實際上是溪水流動造成的錯覺。
  • 山斷:山勢中斷,形成峽谷。
  • 路還通:儘管山勢中斷,但仍有道路可以通行。
  • 嵌石:石頭鑲嵌在其他物體中。
  • 蘚花白:白色的苔蘚,蘚(xiǎn)。
  • 颭林:風吹動樹林,颭(zhǎn)。
  • 楓葉紅:秋天的楓葉變紅。
  • 野雞:指山雞。
  • 寒澗:寒冷的山澗。
  • 塞雁:指從北方飛來的雁,塞(sài)。
  • 晴空:晴朗的天空。
  • 楊朱泣:楊朱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哲學家,這裏可能是指他的某個故事,表示對困境的哀嘆。
  • 路更窮:道路更加艱難,難以通行。

翻譯

溪水曲折回旋,石頭在水中似乎要動,山勢中斷卻仍有道路可通。 石頭中鑲嵌着白色的苔蘚,風吹動樹林,秋天的楓葉紅豔。 野雞在寒冷的山澗中覓食,塞雁從晴朗的天空飛下。 不要驚訝楊朱爲何哭泣,因爲現在的路途更加艱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深秋山谷的景象,通過溪水、石頭、苔蘚、楓葉等自然元素,展現了山谷的靜謐與生機。詩中「溪回石欲動,山斷路還通」巧妙地表達了自然界的動態與靜態的對比,而「嵌石蘚花白,颭林楓葉紅」則進一步以色彩豐富了畫面。最後兩句引用了楊朱的典故,暗示了人生道路的艱難與不易,增添了詩的哲理意味。

舒頔

元明間徽州績溪人,字道原,號貞素。幼有志操,嗜學好義。淹貫諸史,長於詩文,尤善篆隸。順帝至元中闢爲池陽教諭。調京口丹徒校官,升台州路學正。入明,屢召不出。晚年結廬,名貞素齋,訓課子孫。有《貞素齋集》。 ► 1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