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舒頔
涳濛細雨溼鬆楸,亂後人家哭未休。 幾處燒錢飛蛺蝶,三丫無主祭骷髏。 精魂作祟狂魂語,新鬼銜冤舊鬼愁。 可是禁菸兵燹際,荒城寥落水東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涳濛(kōng méng):形容細雨迷濛的樣子。
  • 鬆楸(sōng qiū):松樹和楸樹,常用來象徵墓地。
  • 燒錢:指焚燒紙錢,一種祭祀習俗。
  • 飛蛺蝶(fēi jiá dié):飛舞的蝴蝶,這裏形容紙錢被風吹起的景象。
  • 三丫:指三岔路口,常用於祭祀。
  • 骷髏(kū lóu):死人的頭骨。
  • 精魂:指死者的靈魂。
  • 狂魂語:指死者靈魂的不安與狂亂。
  • 新鬼:新近去世的人的鬼魂。
  • 舊鬼:已故已久的人的鬼魂。
  • 銜冤(xián yuān):含冤,心中有冤屈。
  • 禁菸:指禁止煙火,可能指戰亂時期的禁令。
  • 兵燹(bīng xiǎn):戰火,戰爭造成的破壞。
  • 荒城:荒廢的城市。
  • 寥落(liáo luò):稀少,冷清。

翻譯

細雨迷濛,溼潤了松樹和楸樹,戰亂之後的人家哭聲未止。幾處地方焚燒紙錢,紙錢被風吹起如同飛舞的蝴蝶,三岔路口無人主持祭祀,只有骷髏孤零零地躺着。死者的靈魂作祟,狂亂地訴說着,新近去世的鬼魂含冤,舊鬼也感到愁苦。這難道是因爲戰亂時期禁止煙火,荒廢的城市冷清,水向東流去。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戰亂後的淒涼景象,通過細雨、鬆楸、哭聲、燒錢等意象,傳達出人們對逝去親人的哀思和對戰亂的無奈。詩中「精魂作祟狂魂語,新鬼銜冤舊鬼愁」一句,深刻表達了死者靈魂的不安與冤屈,以及生者對戰亂的深切憂慮。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沉痛,反映了元代社會的動盪與人民的苦難。

舒頔

元明間徽州績溪人,字道原,號貞素。幼有志操,嗜學好義。淹貫諸史,長於詩文,尤善篆隸。順帝至元中闢爲池陽教諭。調京口丹徒校官,升台州路學正。入明,屢召不出。晚年結廬,名貞素齋,訓課子孫。有《貞素齋集》。 ► 1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