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 玉泉觀魚

瀲灩晴光動碧虛。一方清鏡照詩臞。□□玉麈三三法,水漾金鱗六六魚。 紅舍利,白芙蕖。儘教妝點老僧居。夜深飛過西湖去,奪取小龍明月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瀲灧(liàn yàn):形容水波流動,波光粼粼的樣子。
  • 碧虛:碧空,蔚藍的天空。
  • 一方清鏡:比喻平靜的水麪像一麪鏡子。
  • 詩臞(qú):瘦弱的詩人,這裡指詩人自己。
  • 玉麈(zhǔ):玉制的拂塵,古代文人雅士常用的一種器物。
  • 三三法:可能指某種禪宗的脩行方法或法則。
  • 金鱗六六魚:形容魚兒衆多,鱗片閃閃發光。
  • 紅捨利:紅色的彿捨利,彿教中指高僧圓寂後火化所得的堅固物質。
  • 白芙蕖(fú qú):白色的荷花。
  • 老僧:年老的僧人。
  • 小龍明月珠:傳說中的寶珠,常用來比喻珍貴或明亮的東西。

繙譯

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碧空如洗。一片平靜的水麪如同明鏡,映照著瘦弱的詩人。玉制的拂塵和某種禪宗的法則,水中遊動的魚兒鱗片閃閃發光。紅色的彿捨利和白色的荷花,都用來裝飾老僧的居所。深夜裡,它們飛過西湖,去奪取傳說中的小龍明月珠。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甯靜而神秘的畫麪,通過“瀲灧晴光”、“一方清鏡”等意象展現了自然景色的美麗。同時,詩中融入了彿教元素,如“玉麈三三法”、“紅捨利”、“白芙蕖”,增添了詩的禪意和超脫感。結尾的“奪取小龍明月珠”則帶有一種神話色彩,使得整首詩充滿了想象和夢幻的氛圍。

張可久

張可久

元著名散曲家、劇作家,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字伯遠,一説字仲遠,號小山(《詞綜》)。以路吏轉首領官。至正初,曾爲崑山幕僚。工散曲小令,與喬夢符並稱「雙壁」,與張希孟合爲「二張」。小山仕途失意,一生不得志,縱情詩酒,放浪山水,作品大多記遊懷古、贈答唱和。擅狀物寫景,刻意於練字斷句。講求對仗協律,其作多淸麗典雅。元曲至小山,已經完成了文人化的歷程。現存小令八百餘首,爲元曲作家中數量之冠。有詞曲集《張小山北曲聯樂府》。又天一閣本《張小山樂府》中有詞四十二首。 ► 1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