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樂

飛梅和雪灑林梢。花落春顛倒。驢背敲詩暮寒峭。路迢迢。 相逢不滿疏翁笑。寒郊瘦島。塵衣風帽。詩在灞陵橋。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飛梅:飄飛的梅花。
  • 和雪:與雪一起。
  • 林梢:樹梢。
  • 花落:花朵落下。
  • 春顛倒:春天景象錯亂,指春天花落雪飛,景象異常。
  • 驢背:騎在驢背上。
  • 敲詩:作詩。
  • 暮寒峭:傍晚的寒氣刺骨。
  • 路迢迢:路途遙遠。
  • 相逢:相遇。
  • 不滿:不滿足。
  • 疏翁:疏遠的老人,指作者自己。
  • 寒郊瘦島:寒冷的郊外,形容荒涼。
  • 塵衣風帽:沾滿塵土的衣服和被風吹動的帽子,形容旅途的艱辛。
  • 詩在灞陵橋:詩意在灞陵橋上,灞陵橋是古代長安城外的一座橋,常被詩人用來象徵離別或旅途。

翻譯

梅花與雪花一同飄灑在樹梢,花兒落下,春天的景象顯得顛倒錯亂。我騎在驢背上,在寒冷的傍晚敲打着詩句,路途遙遠。

相遇時,我並不滿足於自己的疏遠,老人笑了。在寒冷的郊外,我穿着沾滿塵土的衣服,戴着被風吹動的帽子。我的詩意,就在那灞陵橋上。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春天雪後騎驢尋詩的情景,通過「飛梅和雪灑林梢」和「花落春顛倒」等句,生動地表現了春天與雪景交織的奇異景象。詩中「驢背敲詩暮寒峭」一句,既展現了作者對詩歌創作的熱情,也反映了旅途的艱辛。結尾的「詩在灞陵橋」則巧妙地將詩意與旅途結合,表達了作者對詩歌創作的執着追求和對旅途的深刻體驗。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元代詩人張可久獨特的藝術風格。

張可久

張可久

元著名散曲家、劇作家,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字伯遠,一説字仲遠,號小山(《詞綜》)。以路吏轉首領官。至正初,曾爲崑山幕僚。工散曲小令,與喬夢符並稱「雙壁」,與張希孟合爲「二張」。小山仕途失意,一生不得志,縱情詩酒,放浪山水,作品大多記遊懷古、贈答唱和。擅狀物寫景,刻意於練字斷句。講求對仗協律,其作多淸麗典雅。元曲至小山,已經完成了文人化的歷程。現存小令八百餘首,爲元曲作家中數量之冠。有詞曲集《張小山北曲聯樂府》。又天一閣本《張小山樂府》中有詞四十二首。 ► 1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