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白樂天哭崔兒二篇愴然寄贈

吟君苦調我沾纓,能使無情盡有情。 四望車中心未釋,千秋亭下賦初成。 庭梧已有棲雛處,池鶴今無子和聲。 從此期君比瓊樹,一枝吹折一枝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沾纓:淚水沾溼了冠纓,指哭泣。
  • 無情:指原本無感情的事物。
  • 四望車:四面有窗戶的車,這裏可能指靈車。
  • 心未釋:心情未能釋懷。
  • 千秋亭:亭名,可能指墓地附近的亭子。
  • :詩賦。
  • 庭梧:庭院中的梧桐樹。
  • 棲雛處:小鳥棲息的地方。
  • 池鶴:池邊的鶴。
  • 子和聲:小鶴的叫聲。
  • 瓊樹:傳說中的仙樹,比喻美好的事物。

翻譯

吟誦着白樂天哀悼崔兒的詩篇,我淚流滿面,能讓原本無感情的事物也充滿了情感。四面有窗戶的車中,我的心情依舊無法釋懷,在千秋亭下,我的詩賦剛剛完成。庭院中的梧桐樹已經有了小鳥棲息的地方,而池邊的鶴如今卻沒有了小鶴的叫聲。從此以後,我希望你像瓊樹一樣,即使一枝被吹折,另一枝又會生長出來。

賞析

這首作品是劉禹錫對白居易(白樂天)哀悼崔兒的詩篇的迴應,表達了對友人喪子之痛的深切同情。詩中,「吟君苦調我沾纓」一句,直接抒發了詩人讀到白居易詩作時的悲痛之情。後文通過對「四望車」、「千秋亭」等意象的描寫,進一步渲染了哀傷的氛圍。最後,詩人以「瓊樹」爲喻,寄託了對友人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希望他能從悲痛中恢復,生活能如瓊樹般生生不息。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深厚的友情和卓越的詩才。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