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令狐相公送趙常盈鍊師與中貴人同拜岳及天台投龍畢卻赴京

銀璫謁者引蜺旌,霞帔仙官到赤城。 白鶴迎來天樂動,金龍擲下海神驚。 元君伏奏歸中禁,武帝親齋禮上清。 何事夷門請詩送,樑王文字上聲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銀璫謁者:指佩戴銀製耳飾的使者,這裏指道教中的使者。
  • 蜺旌:彩色的旗幟,蜺(ní)指彩虹。
  • 霞帔仙官:指穿着如霞光般絢麗的道袍的仙官。
  • 赤城:道教中的仙山,象徵着道教的聖地。
  • 金龍擲下:指金龍從天而降,象徵着神聖的儀式。
  • 元君:道教中的神仙,指地位較高的女仙。
  • 中禁:指皇宮內部,禁中。
  • 武帝:指漢武帝,這裏泛指帝王。
  • 上清:道教中的最高天界。
  • 夷門:指夷陵,今湖北宜昌,這裏泛指邊遠之地。
  • 梁王:指梁武帝,這裏泛指有權勢的人物。

翻譯

佩戴銀製耳飾的使者引領着彩旗,身着霞光般絢麗道袍的仙官來到赤城。 白鶴飛來,天上的音樂隨之響起,金龍從天而降,令海中的神靈都感到震驚。 元君恭敬地奏請回到皇宮內部,武帝親自齋戒,向着道教的最高天界禮拜。 這是何等的事情,竟要從邊遠的夷陵送來詩篇,以梁武帝的文字來增添聲名。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場盛大的道教儀式,通過豐富的意象和莊嚴的場景,展現了道教文化的神聖與莊嚴。詩中「銀璫謁者」、「蜺旌」、「霞帔仙官」等詞語,形象地描繪了道教儀式的華麗與神祕。後半部分通過「元君伏奏」、「武帝親齋」等句,展現了帝王對道教的尊崇,以及道教在皇室中的重要地位。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表達了對道教文化的讚美與敬仰。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