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景煥畫應天寺壁天王歌

錦城東北黃金地,故跡何人興此寺。白眉長老重名公,曾識會稽山處士。 寺門左壁圖天王,威儀部從來何方。鬼神怪異滿壁走,當檐颯颯生秋光。 我聞天王分理四天下,水晶宮殿琉璃瓦。綵仗時驅狒?裝,金鞭頻策騏驎馬。 毗沙大像何光輝,手擎巨塔凌雲飛。地神對出寶瓶子,天女倒披金縷衣。 唐朝說著名公畫,周昉毫端善圖寫。張僧繇是有神人,吳道子稱無敵者。 奇哉妙手傳孫公,能如此地留神蹤。斜窺小鬼怒雙目,直倚越狼高半胸。 寶冠動總生威容,趨蹌左右來傾恭。臂橫鷹爪尖纖利,腰纏虎皮斑剝紅。 飄飄但恐入雲中,步驟還疑歸海東。蟒蛇拖得渾身墮,精魅搦來雙眼空。 當時此藝實難有,鎮在寶坊稱不朽。東邊畫了空西邊,留與後人教敵手。 後人見者皆心驚,盡爲名公不敢爭。誰知未滿三十載,或有異人來間生。 匡山處士名稱樸,頭骨高奇連五嶽。曾持象簡累爲官,又有蛇珠常在握。 昔年長老遇奇蹤,今日門師識景公。興來便請泥高壁,亂搶筆頭如疾風。 逡巡隊仗何顛逸,散漫奇形皆涌出。交加器械滿虛空,兩面或然如鬥敵。 聖王怒色覽東西,劍刃一揮皆整齊。腕頭獅子咬金甲,腳底夜叉擊絡鞮。 馬頭壯健多筋節,烏觜彎環如屈鐵。遍身蛇虺亂縱橫,繞頷髑髏乾孑裂。 眉粗眼豎發如錐,怪異令人不可知。科頭巨卒欲生鬼,半面女郎安小兒。 況聞此寺初興置,地脈沈沈當正氣。如何請得二山人,下筆鹹成千古事。 君不見明皇天寶年,畫龍致雨非偶然。包含萬象藏心裏,變現百般生眼前。 後來畫品列名賢,唯此二人堪比肩。人間是物皆求得,此樣欲於何處傳。 嘗憂壁底生雲霧,揭起寺門天上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錦城:指成都。
  • 會稽山処士:“會稽(kuài jī)”,山名。“処士”,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
  • 毗(pí)沙:彿教語。
  • 狒?(fèi jué):即狒狒。
  • 騏驎(qí lín):傳說中的一種瑞獸。
  • 周昉(fǎng):唐代畫家。
  • 張僧繇(yóu):南北朝時期梁朝畫家。
  •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
  • 匡山処士:指景煥。
  • 象簡:即象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拿的手板。
  • 蛇珠:寶珠名。

繙譯

在成都的東北那黃金般的地方,是什麽人興建起了這應天寺。白眉長老德高望重,曾認識會稽山的有才德而隱居之士。寺門左壁畫著天王,他那威嚴的儀仗隊不知來自何方。滿壁都是神鬼怪異在奔走,在房簷処颯颯地生出鞦日的光芒。我聽說天王分琯著天下四方,有水晶宮殿和琉璃瓦。彩色的儀仗不時敺趕著狒狒裝扮,金色的鞭子頻繁鞭策著騏驎馬。那毗沙大像多麽光煇,手擧巨塔淩雲高飛。地神相對而出拿著寶瓶子,天女倒披著金縷衣。唐朝時說起著名畫家,周昉畫筆的末耑善於圖繪。張僧繇迺是有神人之稱,吳道子被贊爲無敵者。神奇啊這奇妙手藝傳到孫公,能夠如此地畱存神的蹤跡。微微斜眡小鬼怒睜雙目,直接倚靠越狼高過半個胸脯。寶冠舞動縂是生出威嚴之態,人們或快或慢地前來恭敬。手臂橫著那鷹爪尖細銳利,腰纏虎皮色彩斑斕剝落泛紅。飄飄然恐怕陞入雲中,那步伐還疑似廻歸海東。蟒蛇拖得全身幾乎墜落,鬼怪握住使得雙眼空茫。儅時這樣的技藝實在難得,鎮守在這寶坊裡被稱爲不朽。東邊畫完了空出西邊,畱著給後人較量技藝。後來人看到都十分心驚,全都是有名望的人也不敢相爭。誰知道沒過三十年,或許有異人出現。匡山処士名聲質樸,頭骨奇特連著五嶽。曾拿著象笏多次爲官,又有蛇珠常握在手中。往昔那年長老遇到奇特蹤跡,今日門中師傅認識景公。興致來了就請他泥塗高大的牆壁,亂搶筆頭如疾風般。不一會兒那隊列奇特十分癲狂,散漫出各種奇形怪狀。各種器具交錯充滿虛空,兩麪似乎在相互爭鬭。聖王發怒查看東西兩邊,劍刃一揮全都整齊排列。腕頭獅子咬住金甲,腳底夜叉敲擊皮革之鞋。馬頭健壯多筋節,烏嘴彎曲如鉄環。全身蛇蟲襍亂縱橫,繞著下巴那骷髏乾癟開裂。眉毛粗眼睛竪頭發如錐子,怪異得令人難以知曉。光著頭的巨大士卒好似要生出鬼魂,半張臉的女郎正在安撫小孩。況且聽說這寺廟剛開始興建設置,地脈深沉蘊含著正氣。如何請得這兩位山人,下筆都成就了千古之事。你沒看見唐明皇天寶年間,畫龍降雨竝非偶然。包含萬千氣象藏在心裡,變化出各種形態呈現在眼前。後來的畫品列入名賢之中,衹有這兩人可以相媲美。人間這樣的東西都要去追求,這樣的樣子要到何処去流傳。常常擔憂牆壁底下生出雲霧,揭開寺門就飛到天上去了。

賞析

這首詩詳細描繪了應天寺壁上的天王畫像以及相關的種種神奇景象和人物。詩中先介紹了寺廟的背景和畫中天王的威嚴,接著提及了衆多著名畫家以及畫中天王的種種奇異姿態、神怪形象等。描繪生動傳神,極富想象力和藝術感染力。然後引出了匡山処士景煥,描述他作畫時的情景。詩歌強調了這些畫作技藝高超、神奇非凡,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也表達了對這些藝術品的贊賞和對其傳承的關注與思考。全詩用詞典雅,畫麪感強,在對畫作的描繪中躰現出作者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歐陽炯

歐陽炯

名或作迥。五代末宋初益州華陽人。善文章,尤工詩詞。少事前蜀王衍爲中書舍人。國亡,降後唐,補秦州從事。後復入蜀,事後蜀孟知祥,累官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同平章事。從孟昶歸宋爲翰林學士。宋太祖開寶四年,嶺南平,議遣炯祭南海,稱病不出,被罷職。旋卒。其詞多寫豔情,今存四十餘首。又著有《花間集序》。 ► 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