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休應夢羅漢畫歌

西嶽高僧名貫休,孤情峭拔凌清秋。天教水墨畫羅漢,魁岸古容生筆頭。 時捎大絹泥高壁,閉目焚香坐禪室。忽然夢裏見真儀,脫下袈裟點神筆。 高握節腕當空擲,窸窣毫端任狂逸。逡巡便是兩三軀,不似畫工虛費日。 怪石安拂嵌復枯,真僧列坐連跏趺。形如瘦鶴精神健,頂似伏犀頭骨粗。 倚鬆根,傍巖縫,曲錄腰身長欲動。看經弟子擬聞聲,瞌睡山童疑有夢。 不知夏臘幾多年,一手支頤偏袒肩。口開或若共人語,身定復疑初坐禪。 案前臥象低垂鼻,崖畔戲猿斜展臂。芭蕉花裏刷輕紅,苔蘚文中暈深翠。 硬筇杖,矮鬆牀,雪色眉毛一寸長。繩開梵夾兩三片,線補衲衣千萬行。 林間亂葉紛紛墮,一印殘香斷煙火。皮穿木屐不曾拖,筍織蒲團鎮長坐。 休公休公逸藝無人加,聲譽喧喧遍海涯。 五七字句一千首,大小篆書三十家。唐朝歷歷多名士,蕭子云兼吳道子。 若將書畫比休公,只恐當時浪生死。休公休公始自江南來入秦,於今到蜀無交親。 詩名畫手皆奇絕,覷你凡人爭是人。 瓦棺寺裏維摩詰,舍衛城中辟支佛。若將此畫比量看,總在人間爲第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貫休:五代時期著名僧人,也是一位畫家。
  • 魁岸:形容人的體格高大強壯。
  • :此處指用大絹覆蓋牆壁。
  • 窸窣:形容細微的聲音,這裏指筆觸的聲音。
  • 逡巡:形容動作迅速,不拖延。
  • 跏趺:佛教中的一種坐姿,即盤腿而坐。
  • 曲錄:形容彎曲的樣子。
  • 夏臘:指僧人的年齡。
  • 支頤:用手託着下巴。
  • 梵夾:指佛教的經書。
  • 衲衣:僧人的衣服。
  • 筇杖:一種竹製的手杖。
  • 繩開:用繩子打開。
  • 瓦棺寺:古代的一個寺廟名。
  • 維摩詰:佛教中的一個重要人物,智慧高深。
  • 辟支佛:佛教中的一種修行成就。

翻譯

西嶽的高僧名叫貫休,他孤高的情感和峭拔的個性如同清秋一般。天生就擅長用水墨畫羅漢,那些魁梧古老的容貌從他的筆下生出。 他時常用大絹覆蓋高牆,閉目焚香坐在禪室中。突然在夢中見到真實的羅漢形象,便脫下袈裟,用神筆點畫。 高高地握住手腕在空中揮灑,筆觸發出細微的聲音,任由狂放不羈。不久便畫出了兩三尊羅漢,不像畫工那樣虛度光陰。 怪石被巧妙地安置,嵌入又似枯萎,真正的僧人列坐連成跏趺。形如瘦鶴卻精神矍鑠,頭頂似伏犀,頭骨粗壯。 靠着鬆根,傍着巖縫,彎曲的腰身彷彿隨時要動起來。看經的弟子似乎聽到了聲音,打瞌睡的山童彷彿有了夢境。 不知經歷了多少個夏臘,一手託着下巴,肩膀偏袒。開口時彷彿與人交談,身體靜止又似剛坐禪。 案前臥着的象低垂着鼻子,崖邊的猿猴斜展着臂膀。芭蕉花裏輕輕刷上紅色,苔蘚文中暈染着深翠。 硬筇杖,矮鬆牀,雪色的眉毛一寸長。繩子打開幾片梵夾,線補着衲衣千行。 林間亂葉紛紛落下,一印殘香斷絕了煙火。皮穿木屐未曾拖過,筍織蒲團鎮日坐着。 休公的逸藝無人能及,聲譽遍佈海角天涯。 五七字句一千首,大小篆書三十家。唐朝歷歷多名士,蕭子云兼吳道子。 若將書畫比休公,只恐當時浪生死。休公休公始自江南來入秦,於今到蜀無交親。 詩名畫手皆奇絕,覷你凡人爭是人。 瓦棺寺裏維摩詰,舍衛城中辟支佛。若將此畫比量看,總在人間爲第一。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貫休僧人畫羅漢的情景,通過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現了貫休的高超畫技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詩中貫休的形象被塑造得既神祕又真實,他的畫作不僅技藝高超,更蘊含深厚的宗教情感和人生哲理。詩人通過對貫休畫作的讚美,表達了對藝術和精神追求的崇高敬意。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是對貫休藝術成就的極高評價。

歐陽炯

歐陽炯

名或作迥。五代末宋初益州華陽人。善文章,尤工詩詞。少事前蜀王衍爲中書舍人。國亡,降後唐,補秦州從事。後復入蜀,事後蜀孟知祥,累官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同平章事。從孟昶歸宋爲翰林學士。宋太祖開寶四年,嶺南平,議遣炯祭南海,稱病不出,被罷職。旋卒。其詞多寫豔情,今存四十餘首。又著有《花間集序》。 ► 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