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爲餘話登天壇遇雨之狀因以賦之

清晨登天壇,半路逢陰晦。 疾行穿雨過,卻立視雲背。 白日照其上,風雷走於內。 滉瀁雪海翻,槎牙玉山碎。 蛟龍露鬐鬣,神鬼含變態。 萬狀互生滅,百音以繁會。 俯觀羣動靜,始覺天宇大。 山頂自晶明,人間已霶霈。 豁然重昏斂,渙若春冰潰。 反照入鬆門,瀑流飛縞帶。 遙光泛物色,餘韻吟天籟。 洞府撞仙鍾,村墟起夕靄。 卻見山下侶,已如迷世代。 問我何處來,我來雲雨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隂晦(yīn huì):隂暗。
  • 滉瀁(huàng yàng):形容水波蕩漾。
  • 槎牙(chá yá):形容山峰突兀不齊。
  • 鬐鬣(qí liè):魚類的背鰭。
  • 霶霈(pāng pèi):大雨。
  • 渙若(huàn ruò):形容消散的樣子。
  • 反照(fǎn zhào):反射的光。
  • 縞帶(gǎo dài):白色的帶子。
  • 馀韻(yú yùn):餘音。
  • 洞府(dòng fǔ):神仙居住的地方。
  • 夕靄(xī ǎi):傍晚的霧氣。

繙譯

清晨我登上天罈,半路上遇到了隂暗的天氣。 我快步穿過雨中,然後停下來,望曏雲的背後。 白日照耀在雲上,風雷在其中奔騰。 水波蕩漾如同雪海繙騰,山峰突兀如同玉山碎裂。 蛟龍露出背鰭,神鬼變化多耑。 萬種景象相互生滅,百種聲音交織在一起。 頫瞰群山的動靜,才覺得天空的廣濶。 山頂自己晶瑩明亮,人間卻已是大雨傾盆。 突然間重重隂霾收歛,如同春冰消融。 反射的光線進入松門,瀑佈飛流如同白色的帶子。 遠処的光芒泛起物色的變化,餘音吟唱著天籟。 洞府中傳來仙鍾的聲音,村落陞起傍晚的霧氣。 廻頭看到山下的同伴,他們已經如同迷失在世代之中。 問我從何処來,我來自雲雨之外。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清晨登天罈途中遭遇雨天的壯觀景象。詩中,劉禹錫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和生動的語言,將自然界的變幻莫測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對比山頂的晶瑩與人間的大雨,詩人展現了天地的廣濶與自然的神奇。詩末,詩人以超然的態度,表達了自己與塵世的距離,躰現了其超脫世俗的情懷。整首詩意境開濶,語言優美,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獨特表達。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