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八月的濤聲如萬馬奔騰驚天吼地而來,數丈高的浪頭衝向岸邊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間便退向江海匯合之處迴歸大海,它所捲起的座座沙堆在陽光照耀下像潔白的雪堆。註釋八月濤:浙江省錢塘江潮,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頭壁立,洶涌澎湃,猶如萬馬奔騰,蔚爲壯觀。
賞析
這是《浪淘沙》組詩的第七首,寫的是八月十八錢塘江湖。 錢塘江,又稱爲浙江。江口呈喇叭狀,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錢塘潮。錢塘潮以每年的夏曆八月十八在海寧所見者爲最壯觀。潮水涌來之時,潮頭壁立,波濤洶涌,有如萬馬奔騰,成爲古往今來自然界的一大奇觀。 此詩的首句“八月濤聲吼地來”,寫潮來之勢,由遠而近,以一個動詞“吼”字,突出濤聲逼近的感覺。第二句寫潮勢達到頂點時的壯觀場面。悍湍的潮頭,昂揚着數丈高的身軀,撞擊著兩岸的山崖。一、二兩句,以“吼地來”和“觸山回”相對照,描寫出潮漲潮退的全過程,語氣上的急轉,更襯托出潮勢的奔騰急遽。據《海寧縣誌·浙江潮略說》,錢塘江口有兩座山,其南曰龕,其北曰赭,並峙於江海匯合之處,即所謂海門。第三句以“須臾”承接第二句,由開頭的動境描寫轉入對潮去之後的靜態描寫。當潮水退出海門之後,呈現在詩人面前的是什麼呢?洶涌的波濤以另一種形態展示出他的氣概——波濤捲起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寫潮水,實際上恰恰正緊扣起句“吼起來”,以潮去後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襯托出八月潮吼地而來、觸山打遊的壯觀場面。全詩不事雕琢,流走飛動,而又緊湊洗練,顯示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才能。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須臾:極短的時間,片刻。
翻譯
八月的濤聲如萬馬奔騰般驚天吼地而來,數丈高的浪頭衝向岸邊的山石又被撞回。轉眼間波濤又奔入大海迴歸大海,它捲起的沙堆像雪堆一樣潔白。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錢塘江八月漲潮時的壯觀景象。首句「八月濤聲吼地來」用「吼地來」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潮聲的巨大和力量的強勁,極具動態感;「頭高數丈觸山回」則寫出了浪潮的高大以及與山石碰撞後的反轉,展現出大自然的雄偉力量;末兩句「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描寫了潮水迅速退去,只留下如白雪般的沙堆,行文簡潔而富有變化。全詩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準確地捕捉到了潮水漲落的瞬間和獨特景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
劉禹錫的其他作品
- 《 海陽十詠 》 —— [ 唐 ] 劉禹錫
- 《 和令狐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 》 —— [ 唐 ] 劉禹錫
- 《 白太守行 》 —— [ 唐 ] 劉禹錫
- 《 和樂天耳順吟兼寄敦詩 》 —— [ 唐 ] 劉禹錫
- 《 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 》 —— [ 唐 ] 劉禹錫
- 《 酬朗州崔員外與任十四兄侍御同過鄙人舊居見懷之什時守吳郡 》 —— [ 唐 ] 劉禹錫
- 《 和樂天秋涼閒臥 》 —— [ 唐 ] 劉禹錫
- 《 詶馬大夫以愚獻通草茇葜酒感通拔二字因而寄別之作 》 —— [ 唐 ] 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