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裴司徒令公自東都留守再命太原

星使出關東,兵符賜上公。 山河歸舊國,管籥換離宮。 行色旌旗動,軍聲鼓角雄。 愛棠餘故吏,騎竹見新童。 漢壘三秋靜,胡沙萬里空。 其如天下望,旦夕詠清風。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星使:指皇帝派遣的使者。
  • 兵符:古代調兵遣將的信物。
  • 上公:古代官爵名,指三公(太師、太傅、太保)。
  • 管籥:古代的鑰匙,這裏指權力。
  • 離宮:皇帝臨時居住的宮殿。
  • 旌旗: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子,常用於軍事或禮儀。
  • 鼓角:戰鼓和號角,古代軍中用以指揮、壯聲威。
  • 愛棠:指愛民如子,典出《左傳·宣公十五年》。
  • 騎竹:指兒童遊戲,騎竹馬。
  • 漢壘:漢朝的軍事防禦工事。
  • 三秋:指秋季的三個月,或泛指秋天。
  • 胡沙:指北方邊疆的沙漠。
  • 旦夕:早晚,比喻短時間內。
  • 詠清風:比喻歌頌正直廉潔的官員。

翻譯

皇帝的使者從關東出發,賜予上公調兵的兵符。 山河依舊歸屬於舊國,權力卻已轉移到離宮。 行進的隊伍旗幟飄揚,軍中的鼓角聲雄壯。 愛民如子的舊日官吏仍在,孩子們騎着竹馬迎接新來的長官。 漢朝的防禦工事在秋日裏靜默,邊疆的沙漠萬里空曠。 天下人期盼着,不久便能歌頌這位廉潔正直的官員。

賞析

這首詩是劉禹錫送別裴度(裴司徒令公)的作品,表達了對裴度再次被任命爲太原留守的祝賀與期望。詩中通過描繪星使出關、兵符賜予、山河依舊等場景,展現了裴度的威望和權力的轉移。後半部分通過旌旗、鼓角、愛棠、騎竹等意象,描繪了裴度受到軍民歡迎的情景,以及對他未來政績的期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表達了對裴度的敬意,也寄託了對國家安寧和官員清廉的希望。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