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若寓居

名宦老慵求,退身安草野。 家園病懶歸,寄居在蘭若。 薜衣換簪組,藜杖代車馬。 行止輒自由,甚覺身瀟灑。 晨遊南塢上,夜息東庵下。 人間千萬事,無有關心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蘭若(lán rě):指寺廟。
  • 名宦:指有名望的官職。
  • 慵求:懶於追求。
  • 退身:隱退。
  • 草野:指民間,與官場相對。
  • 家園:家鄉。
  • 病懶:因病而懶散。
  • 寄居:暫時居住。
  • 薜衣(bì yī):用薜荔的葉子製成的衣服,比喻隱士的服裝。
  • 簪組:官員的服飾。
  • 藜杖(lí zhàng):用藜的老莖做的手杖,泛指粗糙的手杖。
  • 行止:行動和停留。
  • (zhé):總是。
  • 瀟灑:自然大方,不拘束。
  • 南塢:南邊的山塢。
  • 東庵(dōng ān):東邊的庵堂,指寺廟中的小屋。
  • 人間:人世。
  • 千萬事:很多事情。
  • 無有:沒有。
  • 關心者:值得關心的事情。

翻譯

我懶於追求有名望的官職,寧願隱退到民間安享清閒。 因病而懶散,不願回到家鄉,暫時居住在這寺廟之中。 脫下官員的服飾,換上隱士的薜衣,用粗糙的手杖代替車馬。 無論行動還是停留,總是自由自在,感覺自己非常自然大方。 早晨遊覽南邊的山塢,夜晚在東邊的庵堂休息。 人世間有千萬種事情,但沒有一件是值得我關心的。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白居易對名利的淡漠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通過對比官場與草野、家園與寺廟的生活,詩人展現了自己對簡樸、自由生活的渴望。詩中「行止輒自由,甚覺身瀟灑」一句,生動地描繪了詩人擺脫世俗束縛後的輕鬆與自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白居易晚年追求心靈自由、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