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進士苗縱歸紫邏山居

汝上多奇山,高懷愜清境。 強來幹名地,冠帶不能整。 常言夢歸處,泉石寒更靜。 鶴聲夜無人,空月隨鬆影。 今朝拋我去,春物傷明景。 悵望相送還,微陽在東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汝上:指汝水之上,即汝河的上遊地區。
  • 高懷:高遠的情懷。
  • :滿足,滿意。
  • 清境:清幽的環境。
  • 乾名地:指求取功名的地方。
  • 冠帶:指官服,這裡代指官員身份。
  • 不能整:無法整理,形容心情煩亂。
  • 夢歸処:夢中想要歸去的地方。
  • 泉石:泉水和山石,指自然山水。
  • 寒更靜:寒冷而更加甯靜。
  • 鶴聲:鶴的叫聲,常用來象征高潔和清遠。
  • 空月:孤寂的月亮。
  • 隨松影:隨著松樹的影子。
  • 拋我去:離開我而去。
  • 春物:春天的景物。
  • 傷明景:因明媚的春景而感到悲傷。
  • 悵望:惆悵地望著。
  • 微陽:微弱的陽光。
  • 東嶺:東邊的山嶺。

繙譯

汝河上遊有許多奇秀的山峰,那裡高遠的情懷讓人滿足於清幽的環境。 勉強來到求取功名的地方,卻因心情煩亂連官服都整理不好。 常在夢中廻到那個地方,那裡的泉水和山石在寒冷中顯得更加甯靜。 夜晚沒有人的時候,鶴的叫聲在空中廻蕩,孤寂的月亮隨著松樹的影子移動。 今天你離開我而去,春天的景物因明媚而讓我感到悲傷。 惆悵地望著你相送,微弱的陽光正照在東邊的山嶺上。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與對功名世俗的厭倦。詩中,“汝上多奇山”與“高懷愜清境”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曏往和滿足,而“強來乾名地,冠帶不能整”則反映了詩人對世俗功名的無奈和煩惱。後文通過對“夢歸処”、“泉石寒更靜”等景象的描繪,進一步強化了詩人對自然甯靜生活的渴望。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通過對自然與世俗的對比,展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追求。

司馬扎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扎,一作禮。僑居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宣宗大中(公元847年-公元858年)時人,與儲嗣宗同時。應舉不第,終生落拓,奔走四方,備極艱辛。事蹟散見其詩與《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其詩頗能體察民生疾苦,有諷諭之旨。詩風古樸,無晚唐浮豔習氣,實爲當時之佼佼者。其《宮怨》一詩,頗爲周容所稱賞,謂“較蘊藉,不礙大雅”(《春酒堂詩話》)。許學夷亦評其詩“間有遠韻,亦能成篇”(《詩源辨體》卷三一)。辛文房則謂其與王周等人“皆氣卑格下”(《唐才子傳》卷一〇)。《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司馬先輩集》一卷,今已佚。《全唐詩》存詩一卷。 ► 37篇诗文

司馬扎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