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在採石江邊,無邊的野草圍繞墳地,遠接白雲。
可悲的是這荒墳深穴中的枯骨,曾經寫過驚天動地的詩文。
只要是詩人,大都命運不好,而詩人窮困失意,誰也沒有超過李君。
注釋
李白墓:唐代大詩人李白死於當塗(今屬安徽),初葬龍山,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正月遷葬靑山。今安徽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鎮猶存墓址。過往詩人到此多有吟詠。
采石:即采石磯,原名牛渚磯,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長江東岸,爲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較狹,形勢險要,自古爲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鎮。相傳爲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處。有太白樓、捉月亭等古迹。
田:指墓地。
可憐:可嘆,可悲。
荒壟:荒蕪的墳墓。
窮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
驚天動地:形容發生的事情極不尋常,令人震驚。這是對李白詩文的高度評價,認爲可以感動天地。
但是:但凡是、衹是。
薄命:命運不好,福分差。
就中:其中。
淪落:落魄,窮困失意。
君:指李白。
序
《李白墓》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詩。此詩寫李白墓地的簡陋和荒凉,對李白詩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欽慕,同時對李白生前的落魄和身後的蕭條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不平。全詩包孕豐富,感慨深沉。
李白詩名垂於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淪落,死後蕭條,墓地簡陋。斯人而有斯遇,詩人憑弔之際,自是感慨萬千。詩中寫李白墓地的荒凉,對李白詩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欽慕,而對其一生潦倒,更寄予了無限的同情。
詩的開頭兩句寫李白墓地的簡陋和荒凉,通過對李白墓周邊環境的描寫烘託出了一片蕭索悲凉的氣氛。“可憐”兩句説可憐那躺在荒野黃泉下的寒骨,當他活在人世的時候,曾經寫出過驚天動地的詩文。這裏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僊死後墓地的凄凉這一矛盾,直接地表現出了詩人的悲憤之情。盡管死後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文永遠畱在人間,永遠爲人們所喜愛。最後兩句提出詩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則命愈薄的問題,表達了詩人對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從側面再次贊頌了李白的偉大。結尾言不盡而意亦不盡,耐人尋味。
此詩的形式采用七律變體,六句包孕豐富,感慨深沉。全詩用李白傑出的成就,與李白坎坷的命運、死後墓地荒凉和後世文壇的暗淡組成了多重對比,從而賦予了作品驚心動魄的藝術感染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採石江:即採石磯附近的長江。採石磯,在今安徽當塗縣西南,爲長江牛渚磯之一, 是李白醉酒後赴水中捉月溺水身亡之處。
- 荒壟(lǒng):荒蕪的墳墓。窮泉,指地下深處,即墓穴。
- 但是:只要是。
- 就中:其中。
- 淪落:沉淪失意,這裏指李白的懷才不遇。
翻譯
在採石江邊,有一座李白的墳墓,墳墓周邊田園裏,無數青草連綿起伏,與天邊的雲朵相連。 可憐那荒涼墓中,深埋於地下的屍骨,生前卻曾寫出過驚天動地的文章。 只要是詩人大多命運不好,而在這些人中沉淪失意沒有誰能超過你。
賞析
這首詩表達出詩人對李白的深切同情與推崇。開篇描繪李白墓周邊荒蕪之景,以「繞田無限草連雲」的蕭索,營造出落寞淒涼的氛圍,爲全詩奠定了傷感基調。頷聯將「荒壟窮泉骨」的淒涼與「驚天動地文」的輝煌形成強烈對比 ,凸顯出李白生前才華與死後寂寥的巨大落差。頸聯「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直接抒發感慨,指出詩人命運大多坎坷,而李白的沉淪失意尤爲令人扼腕嘆息。整首詩情真意切,語言質樸,深刻表達了對李白不幸命運的惋惜,也透過對李白的評價,流露出詩人對世間文人命運的感慨與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