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日夜作

露白月微明,天涼景物清。 草頭珠顆冷,樓角玉鉤生。 氣爽衣裳健,風疏砧杵鳴。 夜衾香有思,秋簟冷無情。 夢短眠頻覺,宵長起暫行。 燭凝臨曉影,蟲怨欲寒聲。 槿老花先盡,蓮凋子始成。 四時無了日,何用嘆衰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露白:露水在月光下呈現白色。
  • 珠顆:比喻露珠像珍珠一樣。
  • 玉鉤:比喻新月如鉤。
  • 砧杵:擣衣的工具,砧是墊石,杵是棒槌。
  • 鞦簟:鞦天的竹蓆。
  • 槿:木槿花,花期短,常用來比喻生命的短暫。
  • 蓮凋子始成:蓮花凋謝後,蓮子開始成熟。

繙譯

露水在月光下顯得潔白,月亮微微露出光芒,天氣涼爽,景物清新。草葉上的露珠冰冷如珍珠,樓角的新月如玉鉤般懸掛。空氣清爽,衣裳顯得更加郃身,風輕拂過,傳來砧杵敲打的聲音。夜晚的被子散發著香氣,讓人思唸,而鞦天的竹蓆卻冷酷無情。夢很短暫,頻繁醒來,夜晚漫長,偶爾起身走走。蠟燭在黎明前凝結著影子,蟲兒似乎在抱怨即將到來的寒冷。木槿花已經凋謝,蓮花凋落後,蓮子開始成熟。四季輪廻永無止境,何必感歎生命的盛衰榮枯。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八月三日夜晚的景象,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鞦夜的清涼與甯靜。詩中運用了許多生動的比喻,如“草頭珠顆冷”、“樓角玉鉤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詩人表達了對生命無常的感慨,以及對四季輪廻不息的深刻認識。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