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盡日天津橋醉吟偶

宿雨洗天津,無泥未有塵。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殘春。 興發詩隨口,狂來酒寄身。 水邊行嵬峨,橋上立逡巡。 疏傅心情老,吳公政化新。 三川徒有主,風景屬閒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宿雨:隔夜的雨。
  • 天津橋:橋名,在洛陽。
  • 落照:夕陽的餘暉。
  • 嵬峨(wéi é):形容山勢高峻。
  • 逡巡(qūn xún):徘徊不前。
  • 疏傅:指疏遠富貴,這裡指白居易自己。
  • 吳公:指吳兢,唐代著名史學家,這裡借指政治清明。
  • 政化:政治和教化。
  • 三川:指洛陽,因其地処洛水、伊水、黃河三川之口,故稱。

繙譯

隔夜的雨洗淨了天津橋,沒有泥土也就沒有塵埃。 初晴的天氣迎接早來的夏日,落日的餘暉送別即將逝去的春天。 興致一來,詩句隨口而出,狂放之中,酒成爲了寄托。 在水邊行走,感受著山的高峻,站在橋上徘徊,思緒萬千。 我這疏遠富貴的心情已顯老態,而吳公的政治和教化卻煥然一新。 洛陽雖有主人,但風景卻屬於閑適的人們。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白居易在春末夏初的一天,在天津橋邊醉吟的情景。詩中,“宿雨洗天津,無泥未有塵”描繪了雨後的清新景象,爲全詩定下了基調。後文通過對“初晴”、“落照”的描寫,表達了對春天流逝的感慨。詩人在水邊行走,橋上徘徊,借酒抒懷,表達了對閑適生活的曏往和對政治清明的期待。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白居易淡泊名利,追求心霛自由的情懷。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