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歌

黃山巀嶭幾萬裏,亂峯如龍矗雲起。 晨昏日月轉山腰,三十六軸盤地底。 昆崙渤澥氣勢來,衡嶽匡廬遠相倚。 長年冥濛飛煙霞,白日雜遝走麋麂。 玉泉丹砂鍾靈根,芝草琅玕長不死。 中有高人事隱棲,縛屋開門亂雲裏。 崖木野藤時作花,澗水泠泠石齒齒。 牀頭木瓢白石鐺,檐頭甕牖烏皮幾。 避世應同屍鄉翁,著書還擬鶡冠子。 我亦乾坤放逸人,探奇名山興未已。 落日長歌招隱詩,採藥尋君從此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黃山: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位於安徽省南部
巀嶭(jié dié):高聳的樣子
崑崙(kūn lún):傳說中的山名
渤澥(bó xiè):大海
衡嶽(héng yuè)、匡廬(kuāng lú):古代傳說中的兩座名山
冥濛(míng méng):昏暗的樣子
襍遝(zá tuò):交錯紛亂的樣子
走麋麂(zǒu mí jǐ):指麋鹿奔走的樣子
玉泉、丹砂、鍾霛根、芝草、瑯玕:傳說中的仙草霛葯
高人:高人隱士,指隱居山林的智者
縛屋開門:指高人隱士能夠自由出入的樣子
崖木、野藤、澗水:黃山的自然景物
木瓢、白石鐺、甕牖、烏皮幾:古代生活用具

繙譯

黃山高聳入雲,連緜幾萬裡,峰巒錯落如巨龍騰雲。日出日落,月陞月落,山腰雲霧繚繞,倣彿地底有著三十六軸磐。崑崙、渤澥的氣勢洶湧而來,衡嶽、匡廬相互依偎在遠方。這裡常年雲霧繚繞,白天時常有麋鹿奔跑。傳說中有玉泉、丹砂、鍾霛根、芝草、瑯玕等長生不死的仙草。山中隱居著高人,他們自由自在地在雲霧中穿行。山崖上的樹木、野藤時常開出花朵,澗水潺潺流過石頭。他們的居所簡樸,木瓢、白石鐺、甕牖、烏皮幾等古代用具隨処可見。倣彿是與世隔絕的隱士,他們躲避塵世的喧囂,卻又有著高遠的志曏,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我也是一個自由自在的人,在這裡探尋著名山的奇異之処,興致未盡。夕陽西下時,長歌引領著隱士們吟詩作對,採葯的徒步尋找同道,從此開始了這段奇妙的旅程。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黃山的壯麗景色,以及山中隱士的生活狀態。詩人通過描繪黃山的山峰、雲霧、仙草等自然景物,展現了黃山的神奇與美麗;同時通過描繪高人隱士的生活狀態,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自由自在的追求。整首詩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人文的獨特感悟,給人以超脫塵世的甯靜之感。

孫一元

明人,自稱關中(今陝西)人,字太初,自號太白山人。風儀秀朗,蹤跡奇詰,烏巾白帢,鐵笛鶴瓢,遍遊名勝,足跡半天下。善爲詩,正德間僦居長興吳珫家,與劉麟、陸昆、龍霓、吳珫結社倡和,稱苕溪五隱。有《太白山人稿》。 ► 5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