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古
蒼姬既訖錄,炎劉勃以興。
詩書煨燼餘,禮樂邈難徵。
區區叔孫子,莫能致兩生。
守文過謙讓,俗吏事章程。
賈董失經紀,二戴紊遺經。
遂令千載下,儗述徒紛爭。
二儀有定位,八風無奸聲。
公旦去已遠,萬世思典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蒼姬(cāng jī):指古代傳說中的女神。 炎劉(yán liú):指炎帝和黃帝,古代傳說中的兩位帝王。 煨燼(wēi jìn):燒灼殆盡。 邈(miǎo):遙遠。 區區(qū qū):微小。 叔孫(shū sūn):古代貴族的一種稱謂。 俗吏(sú lì):指世俗的官吏。 賈董(jiǎ dǒng):指商賈和官僚。 二戴(èr dài):指堯、舜時期的兩位帝王。 儗述(nǐ shù):傳述。 二儀(èr yí):指陰陽。 八風(bā fēng):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和四個中間方向的風。 公旦(gōng dàn):指古代傳說中的賢臣。 典刑(diǎn xíng):指法度和刑罰。
翻譯
古代女神蒼姬的記載已經結束,炎帝和黃帝的興起。 詩書已經被燒燬殆盡,禮樂的遙遠難以再現。 微小的叔孫子們,無法實現兩次的生命。 守文過於謙讓,世俗的官吏卻事事按章程行事。 商賈和官僚們失去了治國之道,堯、舜時期的治世之道混亂不堪。 於是讓千年後的人們傳述,只引發了紛爭。 陰陽有了各自的定位,八風也不再有欺詐之聲。 賢臣公旦已經遠去,後人卻仍然思念着古代的法度和刑罰。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古代傳說和歷史人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古代文化和治國之道的懷念和反思。詩中提到的蒼姬、炎帝、黃帝等傳說人物,以及堯、舜、公旦等歷史人物,都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符號。詩人通過對這些符號的運用,反映了對當時社會風氣的不滿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古代文化的獨特理解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