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隼射:指古代的獵鷹,這裡比喻武力。
- 青衿:古代學子的服裝,代指學生。
- 弦誦:弦歌和誦讀,指學校的教育和學習活動。
- 白屋:簡陋的房屋,指貧窮的家庭。
- 童冠:指年幼的學子。
- 帙軸:書籍的卷軸,這裡指書本。
- 匏笙:一種古代的樂器,用葫蘆制成。
- 皓首:白發,指年老。
- 橫經:橫放經書,指學習。
- 鏗然:形容聲音響亮有力。
- 捨瑟:放下瑟,瑟是一種古代樂器,這裡比喻放棄音樂,專心學習。
繙譯
海上戰亂的菸塵漸漸平息,令人驚訝,閩中的武力已轉化爲和平的蠶桑耕作。 穿著青衿的學生在各処弦歌誦讀,簡陋的房屋裡,年輕的學子們到処迎接。 清晨的學館裡微風吹開書頁,春天的學堂裡細雨中匏笙聲低沉。 試著探訪那些白發蒼蒼仍在學習的人,誰能理解他們堅定地放棄音樂,專心學習的情感。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戰亂平息後閩中地區的和平景象,以及教育活動的繁榮。詩中通過“隼射化蠶耕”形象地表達了從武力到和平生産的轉變。後文通過對學生學習場景的細膩描寫,展現了教育的普及和學子們的熱情。結尾処通過對年長學者的描寫,表達了對持續學習精神的贊賞和敬意。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和平與知識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