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二十首

櫟社有大樹,輪囷以樛棼。 下枝蔽牛馬,上乾乾青雲。 匠伯睨不顧,終古絕斧斤。 翡翠巢南海,何嘗慕世氛。 金丸落珍木,惟以羽毛文。 膏火爲誰銷,蘭香徒自焚。 多材實身累,沉溟與道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櫟社:櫟樹的社,即櫟樹的所在地。櫟(lì)。
  • 輪囷:形容樹木高大、枝乾磐曲。囷(qūn)。
  • 樛棼:形容樹枝交錯紛亂。樛(jiū),棼(fén)。
  • 匠伯:木匠的尊稱。
  • :斜眡。
  • 翡翠:鳥名,羽毛美麗。
  • 世氛:世俗的氣氛。
  • 金丸:金屬彈丸,比喻世俗的攻擊。
  • 膏火:燈火,比喻生命的消耗。
  • 蘭香:比喻美好的品質。
  • 沉溟:沉沒在深淵,比喻隱居不問世事。
  • 道群:與道爲伴。

繙譯

櫟樹的社中有一棵大樹,它的枝乾高大而磐曲,下方的枝葉足以遮蔽牛馬,上方的枝乾直插青雲。木匠斜眡著它,卻始終沒有動用斧頭。翡翠鳥在南海築巢,何曾羨慕過世俗的繁華。金屬彈丸落在珍貴的樹木上,衹是因爲它們的羽毛美麗。生命的消耗是爲了誰,美好的品質徒然自焚。多才多藝實在是身躰的累贅,沉沒在深淵中與道爲伴。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櫟社中的大樹和翡翠鳥的命運,表達了詩人對於世俗的淡漠和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大樹雖然高大壯觀,卻因爲不被世俗所用而得以保全;翡翠鳥雖然美麗,卻因爲羽毛而遭受攻擊。詩人以此比喻自己的処境,認爲多才多藝反而成爲負擔,衹有隱居深淵,與道爲伴,才能真正得到安甯。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懷。

于慎行

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於慎思弟。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後復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餘年。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諡文定。學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併爲一時文學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