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郎歌送翁晉北遊京師

舊知吳郎名,不識吳郎面。長帆忽卷大江雲,炎風五月來相見。 披衣倒屣開我關,舉杯熟視成潺湲。身如海鶴目巖電,恍然再對吾師顏。 謂我垂髫稱國士,於今垂白棲空山。生死淒涼知已報,南望其如路阻艱。 吾師當日詩名起,後駕方稱王與李。庭前秀出瓊樹枝,復向騷壇執牛耳。 源泉萬斛瀉胸中,風雨千重飛筆底。能以遺形貌古人,還將學步嗤餘子。 白眼情知禮法疏,神心不受風塵滓。北遊一泊汶陽船,小榖城東寄數椽。 幾回暝色來新漲,幾夜秋聲聽早蟬。仰天擊劍舍我去,又向長安大道邊。 昭王臺畔金精拄,鄒衍宮前海氣懸。弔古應歌明月塞,憂時欲賦帝京篇。 江南才人滿人口,目中如君不數有。有衣莫染洛陽塵,有錢莫買新豐酒。 漢廷公卿多世交,燕市屠沽非素友。君王正起通天台,子虛上林出君手。 男兒七尺遇有時,安得奇才長不偶。歸來爲我一掃岱峯雲,夜看海中赤丸跳如鬥。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倒屣(dào xǐ):形容急忙迎接客人,以至於穿反了鞋。
  • 潺湲(chán yuán):形容水流聲,這裏比喻眼淚流下的聲音。
  • 垂髫(chuí tiáo):指童年。
  • 國士:指一國中才能最優秀的人物。
  • 垂白(chuí bái):指年老。
  • 騷壇:指文壇,特別是詩歌界。
  • 牛耳:古代諸侯會盟時,主持者割牛耳取血,盛於盤中,參加會盟的人分嘗,以示信守盟約,後比喻領導或主持重要事務。
  • 嗤餘子(chī yú zǐ):嘲笑其他人。
  • 白眼:表示輕視或不滿。
  • 風塵滓(fēng chén zǐ):比喻世俗的污染。
  • 汶陽(wèn yáng):地名,今山東省泰安市汶上縣。
  • 小榖城: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昭王臺:指燕昭王所建的臺,用以招賢納士。
  • 鄒衍宮:指鄒衍的居所,鄒衍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
  • 子虛上林:指漢代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這裏比喻優秀的文學作品。
  • 赤丸(chì wán):紅色的球,這裏比喻太陽。

翻譯

雖然久聞吳郎的大名,卻未曾見過他的面容。長帆如捲起大江的雲彩,五月炎風中我們相遇。我急忙迎接,甚至穿反了鞋,舉杯相視,淚水潺潺。他的身姿如海鶴,目光如巖電,恍若再次面對我的老師。他說我童年時被稱爲國士,如今卻白髮蒼蒼,隱居山中。生死之間的淒涼,知己的報答,南望之路艱難阻隔。我的老師當年以詩名起家,後來者如王與李也相繼成名。庭前瓊樹枝秀出,他又在文壇上執掌牛耳。胸中萬斛源泉傾瀉,筆下千重風雨飛舞。他能遺貌取神,描繪古人,也嘲笑那些學步的人。他的眼中充滿輕視,心靈不受世俗污染。北遊時停泊在汶陽的船上,小榖城東寄居數間屋。幾回夜色中新漲的水,幾夜秋聲中早蟬的鳴叫。他仰天擊劍,舍我而去,又走向長安大道。昭王臺畔金精矗立,鄒衍宮前海氣懸掛。弔古時應在明月塞歌唱,憂時欲賦帝京篇。江南才人滿人口,眼中如君者寥寥無幾。有衣莫染洛陽塵,有錢莫買新豐酒。漢廷公卿多世交,燕市屠沽非素友。君王正建通天台,子虛上林出自君手。男兒七尺遇有時,怎能奇才長不偶。歸來爲我一掃岱峯雲,夜看海中赤丸如鬥跳躍。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與吳郎的相遇及其後的離別,通過對吳郎形象的讚美和對自身境遇的感慨,表達了作者對才華與機遇的思考。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長帆忽卷大江雲」、「身如海鶴目巖電」等,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吳郎的風采。同時,通過對「騷壇執牛耳」、「風雨千重飛筆底」等描述,突出了吳郎在文壇上的卓越地位。最後,通過對「男兒七尺遇有時」的期待,抒發了對未來機遇的渴望。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優美,展現了明代詩歌的藝術魅力。

于慎行

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於慎思弟。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後復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餘年。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諡文定。學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併爲一時文學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