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通州城庚戌秋大敵北入家君力禦卻之因增築焉

日落盧龍秋色哀,連城百雉此雄哉。 中原地劃烽煙近,北斗天回王氣開。 淮海帆檣飛餉集,期門金鼓射生來。 向看睥睨曾戈甲,今日誰論保障才。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過通州城:經過通州城。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
  • 庚戌秋:指明朝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的秋天。
  • 大敵北入:指北方的大敵入侵。
  • 家君:指作者的父親。
  • 力禦卻之:盡力抵禦並擊退敵人。
  • 因增築焉:因此增築城牆。
  • 日落盧龍:盧龍,古代地名,這裏指北方邊疆。日落時分,盧龍一帶的秋色顯得格外淒涼。
  • 連城百雉:形容城牆高大連綿。雉,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一雉等於三丈。
  • 中原地劃烽煙近:中原地區戰火臨近。
  • 北斗天回王氣開:北斗星迴轉,象徵着天命所歸,王氣開啓。
  • 淮海帆檣飛餉集:淮海地區的船隻載着軍餉迅速集結。
  • 期門金鼓射生來:期門,古代官名,這裏指軍隊。金鼓,古代軍中用以指揮的樂器。射生,指射箭的士兵。
  • 向看睥睨曾戈甲:睥睨,斜視,這裏形容城牆高聳,可以俯瞰四周。曾戈甲,指曾經的戰爭裝備。
  • 今日誰論保障才:今天誰還會討論保障國家安全的才能。

翻譯

夕陽西下,盧龍一帶的秋色顯得格外淒涼,連綿的城牆高聳入雲,真是雄偉壯觀。中原地區的戰火已經臨近,北斗星迴轉,預示着天命所歸,王氣開啓。淮海地區的船隻載着軍餉迅速集結,軍隊中的金鼓聲和射箭的士兵也紛紛到來。曾經高聳的城牆和戰爭裝備,今天誰還會討論保障國家安全的才能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朝末年北方邊疆的緊張局勢和戰爭氛圍。通過「日落盧龍秋色哀」等句,詩人以淒涼的秋色爲背景,突出了邊疆的荒涼和戰爭的殘酷。詩中「連城百雉」、「中原地劃烽煙近」等句,展現了城牆的堅固和戰火的逼近,體現了詩人對國家安全的深切憂慮。結尾的「今日誰論保障才」則表達了對當時保障國家安全人才匱乏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切。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