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吳少溪宮錄七十

曾向三山訪列真,重來不道海成塵。 峯頭鶴化猶疑夢,洞口猿啼別是春。 玉觀淒涼花似雨,鬆臺寂寞草爲茵。 仙家日月還如此,人代茫茫可更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三山:神話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列真:指仙人。
  • 海成塵:比喻時間的流逝,世事的變遷。
  • 鶴化:指仙鶴,常用來象征長壽或仙境。
  • 猿啼:猿猴的叫聲,常用來描繪山林的幽靜或離別的哀愁。
  • 玉觀:指道觀,道教的寺廟。
  • 松台:松樹下的平台,常用來指代隱居或脩行的地方。
  • :墊子或褥子,這裡指草地。
  • 仙家日月:指仙境中的時間,比喻仙境中的生活節奏與人間不同。
  • 人代:人間世代。

繙譯

曾經前往神話中的三座仙山尋找仙人,再次歸來時,不提海已成塵。山峰上的仙鶴倣彿還在夢中,洞口的猿猴啼叫,別有一番春意。道觀淒涼,花兒如雨般飄落,松樹下的平台寂寞,草地成了綠色的墊子。仙境中的時間依舊如此,人間世代的變遷又何須多言。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仙境與人間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世事變遷的感慨和對仙境生活的曏往。詩中“三山”、“鶴化”、“猿啼”等意象,搆建了一個超脫塵世的仙境畫麪,而“海成塵”、“玉觀淒涼”、“松台寂寞”則折射出人間的無常與淒涼。最後兩句“仙家日月還如此,人代茫茫可更論”,深刻表達了作者對仙境永恒與人世短暫的對比思考,透露出一種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

于慎行

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於慎思弟。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後復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餘年。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諡文定。學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併爲一時文學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