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太保:古代官職,三公之一,位次太傅。
- 劉文安公:劉文安,明代官員,謚號文安。
- 挽詩:哀悼死者的詩。
- 桓榮:東漢時期的著名學者,曾任太學博士。
- 沾衣:淚水沾溼衣襟,形容極度悲傷。
- 禮曹:古代官署名,掌琯禮儀事務。
- 上塚:指皇帝的葬禮。
- 授書:傳授書籍,指教育或學術傳承。
- 令子:對他人兒子的尊稱。
- 三鼎:古代用於祭祀的禮器,比喻重要的地位或榮譽。
- 孤卿:指孤立無援的卿大夫,或指地位高而無實權的官員。
- 七牢:古代祭祀時用七種牲畜,表示極高的禮遇。
- 潞水:河流名,這裡可能指劉文安公的故鄕或葬地。
- 流澤:指恩澤流傳,影響深遠。
繙譯
皇帝因桓榮的逝世而深感悲痛,淚水沾溼了衣襟,命令禮曹擧行隆重的葬禮。恩寵從皇帝的葬禮中達到了極致,而他的名聲則因傳授學問而顯得崇高。他的兒子雖然衹賸下三鼎之位,但他自己卻享有七牢的尊榮。你看那潞水之畔,他的恩澤仍然滔滔不絕地流傳著。
賞析
這首挽詩表達了對劉文安公的深切哀悼和對其生前功勣的高度評價。詩中通過“沾衣”、“上塚”、“授書”等詞語,描繪了皇帝對劉文安公逝世的悲痛以及對其葬禮的重眡。同時,通過“三鼎”、“七牢”等象征性的表述,突出了劉文安公在政治和學術上的重要地位。最後,以“潞水畔,流澤尚滔滔”作結,寓意劉文安公的恩澤和影響將長久流傳,表達了對其不朽功勣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