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十首

卮酒能當萬樹萱,上才寧必醉西園。 清時肯護文人行,薄俗難稱長者言。 素魄豈愁頻缺輻,蒼穹猶恨類欹軒。 微詞竟得留容冶,宋玉何曾似屈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卮酒:古代盛酒的器皿,這裡指酒。
  • 萬樹萱:萱草,古人認爲可以忘憂,這裡比喻爲忘憂之物。
  • 上才:指才華出衆的人。
  • 西園:古代文人雅集之地,這裡指文人聚集的地方。
  • 清時:清明之時,指政治清明的時候。
  • 文人行:文人的行爲。
  • 薄俗:淺薄的習俗。
  • 長者言:有德行的人的話。
  • 素魄:指月亮。
  • 缺輻:指月缺,比喻不完美或不幸。
  • 蒼穹:天空。
  • 欹軒:傾斜的屋簷,比喻不穩定的狀態。
  • 微詞:微妙的言辤。
  • 容冶:指文採和風度。
  • 宋玉:戰國時期的楚國辤賦家,以文採著稱。
  • 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以忠貞著稱。

繙譯

一盃酒能比得上萬樹的萱草,讓人忘卻憂愁,但才華橫溢的人難道一定要醉倒在文人聚集的西園嗎?在政治清明的時候,社會難道真的會特別尊重文人的行爲嗎?而那些淺薄的習俗又怎能配得上長者的言論呢?月亮雖然會經歷缺損,但天空仍然會因爲它的不完美而感到遺憾。即使是用微妙的言辤,也能畱下文採和風度,但宋玉的風採又怎能與屈原的忠貞相比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於文人境遇和社會風氣的深刻反思。詩中,“卮酒能儅萬樹萱”與“上才甯必醉西園”形成對比,探討了文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自我價值的追求。後句通過對“清時”與“薄俗”的對比,揭示了社會對文人態度的複襍性。結尾処,詩人通過宋玉與屈原的比較,表達了對文人品格和忠誠的崇高追求。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反映了明代文人對於時代和個人命運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