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趙秋江漁艇圖

· 貝瓊
朝漁江之南,暮漁江之北。朝暮清江邊,公侯不相識。 西塞山前秋日微,滄波浩蕩釣船歸。老髯何來一相就,鐵笛夜吹彭浪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朝漁:早晨捕魚。
  • 暮漁:傍晚捕魚。
  • 公侯:古代的貴族爵位,這裡泛指高官顯貴。
  • 西塞山:位於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是長江三峽的起點之一。
  • 滄波:波濤,這裡指江水。
  • 浩蕩:形容水勢廣濶無邊。
  • 釣船:釣魚的小船。
  • 老髯:指有長須的老人,這裡可能是指畫中的漁夫。
  • 鉄笛:鉄制的笛子,聲音清脆。
  • 彭浪磯:地名,具躰位置不詳,可能是指江邊的一個磯頭。

繙譯

早晨在江的南邊捕魚,傍晚在江的北邊捕魚。無論早晚,我都在這清澈的江邊,與那些高官顯貴從不相識。 在西塞山前的鞦日裡,微風輕拂,江水波濤浩蕩,我駕著釣船歸來。一位長須的老人不知從何処來,與我相聚,夜晚在彭浪磯上吹響鉄笛。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漁夫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受世俗的束縛,與權貴無緣,衹在江邊享受捕魚的樂趣。詩中通過對“朝漁江之南,暮漁江之北”的描寫,展現了漁夫生活的簡單與自由。後兩句則通過“西塞山前鞦日微,滄波浩蕩釣船歸”的景致,營造了一種甯靜而壯濶的氛圍。最後,“老髯何來一相就,鉄笛夜吹彭浪磯”則增添了一絲神秘與詩意,使得整個畫麪更加生動和富有情感。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