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懷歌

天下萬事如浮雲,倏忽變化不可測。鸞鳳終非枳棘棲,蛟龍曾是池中物。 君不見孔明南陽臥,安石東山遊。三顧幡然魚水合,七闢始爲蒼生憂。 大賢抱材思濟世,時止時行付天意。區區取譽焉足論,長笑望塵潘氏子。 古今興廢兩悠悠,聲利難將屈巳求。且唱樽前三五曲,都消心上百千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倏忽:迅速,忽然。
  • 枳棘:多刺的樹,比喻惡劣的環境。
  • 池中物:比喻受侷限的環境。
  • 孔明: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字孔明。
  • 南陽臥:諸葛亮曾在南陽隱居。
  • 安石: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
  • 東山遊:指王安石曾在東山隱居。
  • 三顧:指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請求他出山輔佐。
  • 幡然:迅速而徹底地。
  • 魚水郃:比喻關系親密無間。
  • 七辟:指多次征召。
  • 蒼生:指百姓。
  • 大賢:指有才能和高尚品德的人。
  • 抱材:懷有才能。
  • 時止時行:有時停止,有時行動。
  • 區區:微小,不足道。
  • 取譽:追求名聲。
  • 望塵潘氏子:指潘嶽,晉代文學家,因其望塵而拜,後用來比喻追求虛名的人。
  • 聲利:名聲和利益。
  • 屈巳:委屈自己。
  • 樽前:酒盃前,指飲酒時。

繙譯

天下的一切事物都像浮雲一樣,迅速變化,難以預測。高貴的鸞鳳終究不會棲息在惡劣的枳棘中,強大的蛟龍也曾經是侷限在池塘中的生物。

你看那諸葛亮在南陽隱居,王安石在東山遊歷。劉備三次拜訪後,諸葛亮迅速與他建立了親密無間的關系,多次征召後,王安石才開始爲百姓擔憂。

有才能和高尚品德的人懷有才能,思考如何濟世,有時停止,有時行動,都順應天意。微不足道的名聲追求,不值得討論,長笑那些追求虛名的人,如望塵而拜的潘嶽。

古今的興衰變化無窮,追求名聲和利益難以委屈自己。且在飲酒時唱幾首歌,都能消除心中的無數憂愁。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比喻和歷史典故,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無常和人生追求的深刻理解。詩中,“浮雲”、“鸞鳳”、“蛾龍”等意象生動描繪了事物的變化無常,而諸葛亮和王安石的故事則展示了賢人應時而行、順應天意的智慧。最後,作者以超然的態度看待名聲和利益,倡導在簡單的生活中尋找心霛的慰藉。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獨到見解。

周是修

明江西泰和人,名德,以字行。少孤力學,洪武末舉明經,爲霍丘縣學訓導,建文間爲衡王府紀善,留京師,預翰林纂修。好薦士,屢陳國家大計。燕兵入京城,自經於應天府學尊經閣。嘗輯古今忠節事爲《觀感錄》。 ► 1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