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朱質夫赴寧遠知縣

· 貝瓊
萬里番禺自漢通,乘槎有客氣如虹。 地分銅柱風煙外,山涌璚臺雪浪中。 帝子旌旗何處問,黎人衣服與時同。 興來好和蘇公語,又度西南月半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番禺:今廣州市的古稱。
  • 乘槎:乘坐竹筏或木筏,比喻遠行。
  • 氣如虹:形容氣勢如虹,意氣風發。
  • 銅柱:古代用於界標的銅製柱子,這裏指邊疆的界標。
  • 璚臺:瓊臺,指仙境中的樓臺,這裏形容山峯高聳如仙境。
  • 雪浪:白色的浪花,形容海浪。
  • 帝子旌旗:指古代帝王的旗幟,這裏可能指歷史上的帝王或其遺蹟。
  • 黎人:指當地的土著居民。
  • 蘇公:指蘇軾,宋代著名文學家。
  • 月半弓:形容月亮彎彎如弓,半圓的月亮。

翻譯

自漢代起,萬里之外的番禺便已與中國相通,有如乘槎遠行的客人,氣勢如虹。 這片土地位於銅柱界標之外的風煙之地,山峯高聳如瓊臺,矗立在雪白的浪花之中。 帝王的旌旗如今何在,只能詢問,而當地的黎族人民,他們的服飾與時俱進,與我們無異。 興之所至,我願意與蘇公(蘇軾)交談,再次穿越西南,追逐那彎彎如弓的半月。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遠赴邊疆的壯志與對歷史的追憶。詩中「萬里番禺自漢通」展現了歷史的深遠與地域的遼闊,「乘槎有客氣如虹」則表達了詩人豪邁的氣概。後文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地分銅柱風煙外,山涌璚臺雪浪中」),以及對當地文化和歷史的思考(「帝子旌旗何處問,黎人衣服與時同」),展現了詩人對邊疆的深情與對歷史的尊重。結尾的「興來好和蘇公語,又度西南月半弓」則流露出詩人對文學與遠行的雙重熱愛。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